太平镇:优化产业结构,助推乡村振兴
2019-01-23 16:56:09 作者: 来源: 责任编辑:延平新闻网
|
近几年,在政府扶持下,太平镇退养户转产转业,踏上了转型发展轨道,打开了生机勃勃的乡村产业振兴新局面。 时值隆冬,延平区太平镇曾厝村境内的南坪溪畔,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工厂化产菇大棚里,却显得生机勃勃。展现在眼前的情景令人欣喜:一排排的菌筒上长满了一朵朵香菇,有的绽开如伞,有的含苞欲放,远望去宛若一行行正在弹奏的音符……菇床前,许多妇女正忙着“采撷”这些“音符”。村干部告诉笔者,工厂化产菇大棚是他们村退养户曾禹銮、曾禹尧领头创办的。 政府示范引导,助推转产转业 近年来,太平镇以南坪溪流域为重点,抓住曾厝村列入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契机,积极做好曾厝村的产业复兴,引领示范带动全镇乡村振兴工作。 2017年,在区、镇、村各级干部的引导和帮扶下,曾厝村退养户曾禹銮、曾禹尧创办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设起工厂化产菇大棚,并组织退养户108人从事食用菌栽培。 “事实证明,食用菌栽培是一个短平快的好项目,我们已经收获了两茬,产值有大几百万元,比较适合我们退养户发展,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曾禹銮由衷地对我们说,他们的合作社目前能日产栽培菌3万袋,年可实现产值千万元。新年伊始,他们计划一面完善配套设施,一面增加栽培的品种。 曾禹尧捧起一只透热的菌筒轻轻拍打:“香菇的生长期大约三个月,到1月初就开始进入市场。”村民曾禹麟2017年下半年在合作社参股10万元,年底就尝到了甜头。“当年分红2万多元,一分钱没拿又全投进去。去年合作社生产香菇80万筒,今年计划生产150万筒。”曾禹麟喜笑颜开。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引导扶持下,太平镇退养户纷纷转产转型,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设施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踏上了与美好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转型发展轨道,开创了生机勃勃的乡村产业振兴新局面。 实施政策叠加, 打造美丽新村
沿着平坦的村道穿行几个山坳,来到了太平镇的儒罗村。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你绝不相信展现在眼前的崭新、漂亮、整洁的住宅区是农村居民新村,而会当作是城市的新社区。正是华灯初放时分,一牙上弦月挂在天边,将青翠的山峰轮廓勾勒得很清晰,街道两旁别具特色的欧式太阳能路灯与人家窗户透出的五颜六色的灯光交相辉映,使得这个坐落在深山里的新村别有一番柔美。 受益于上级优惠政策和多方倾斜扶持,儒罗新村是按统一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的。2014年该村列为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时,完善了公共配套工程,建设了村庄路口景观改造、村庄标识建设和新村休闲广场、路灯、绿化、无害化垃圾处理工程,以及娱乐休闲设施购置等,村容村貌更加俊秀了。 “感谢党和政府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好政策,让我们农村人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村民吴文明动情地说。他们这排人家房屋门前原来被乱七八糟的杂物堆占着,如今全清除了,变成了休闲花园,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美丽乡村”让村民圆了心中的梦想,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无独有偶,同样的情形还出在毗邻的南溪村。南溪村在2012年12月被福建省库区移民局、福建省财政厅确定为“省级库区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也是全省20个库区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的第2大村。一直以来,南溪村坚持按照“环境整洁、房屋美观、配套完善、自然生态、舒适宜居、移民满意”的要求,科学制定规划建设,通过国家补助、社会筹措、村民自筹的办法配套资金,投入1800多万元完成“一清二梳三修四配五绿六管”六大整治项目的“美丽乡村”建设。如今的南溪村,一座座红顶黄墙的农家小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树之间,一条宽阔笔直的水泥道路贯通全村,文化中心里设施齐全,村容村貌整洁干净,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小康村”及“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全村搬迁复建后,南溪村大力发展多种产业,由原来单一的务农为主转向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木材加工业、运输流通业、种植养殖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作为发展经济的五大龙头产业,形成了“五龙齐舞”的经济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太平镇政府还鼓励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林木收储等形式,提升农业经营规模,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全镇共成立了7家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开辟多种增收渠道,拓宽增收空间,引导农民由单一的种植业增收模式向多元增收模式转变,让更多的农民走向“大田赚钱、圈内抱金、工厂领薪”的多元增收之路,确保农民多元增收、快速增收、持续增收,让全镇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日子富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