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延平新闻网 > 媒体聚焦 > 正文

“春运母亲”背后的凉山后扶贫时代之问

2021-02-22 15:12:4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2月18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和丈夫巫其石且结束短暂的几天休假后,重新出发,前往福建霞浦打工。近段时间,他们在霞浦县从事海参养殖。春节期间,由于养殖场放假,他们回到家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看望老人和孩子。(2月19日《人民网》)

年前,寻找“春运母亲”的新闻流传网上,揭开了巴木玉布木的十年生活变化,从贫穷无依到吃饱穿暖,从茅草土屋到彝家新寨,巴木玉布木一家走出伤痛迈向幸福,逐渐富裕起来,戳中不少人泪点。客观地说,生活好转起来,离不开巴布玉布木两口子的自力更生,离不开凉山州脱贫攻坚政策的指引,有赖于国泰民安的社会稳定基础。

透过巴木玉布木一家的生活变迁,我们看到了凉山扶贫工作的基本成效:吃穿不愁、收入提高、住行有依。巴木玉布木一家是幸运的,她和丈夫身体健康有劳动力,双方父母能帮助照看小孩,为他们外出挣钱养家提供了可能。同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享受到子女教育、家庭医疗、分红创收等扶贫待遇,断掉“穷根”是必然。

然而,巴木玉布木一家的幸福蜕变,未必是每户凉山州贫困户生活改变的写照,极少部分缺劳动力、缺技能以及身体残缺的困难群众,通过扶贫改善了衣食住行条件,但收入存在不稳定性,原因在于扶贫工作还有短板,比如个别扶贫产业带动作用不强、少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转变慢、推动扶贫实干创新需要提升等。

近年针对凉山扶贫,或给钱给物,或援修公共设施,或干部交换培养、或开展专家指导……大量政府资金、干部人才、社会资本涌向凉山州,为扶贫建设带来支持。但是,受历史文化、办事习惯等影响,凉山州个别地方扶贫、扶志和扶智不对称,总体上给钱给物多,“授人以渔”少,“等靠要”思想没有根除,追求“短平快”政绩、不切实际“一刀切”等还存在,凉山州个别地区扶贫成效底子不够厚实,需要花力气补短板强弱项,追赶跨越再图质变。

巴木玉布木一家的变化不假,其所在村寨因为扶贫翻天覆地变化不假。但是,脱贫攻坚讲究长久稳定脱贫,凉山扶贫工作需要思考如何做好扶贫产业,如何教会少数民族群众一技之长,把小康碗长久端在手中。否则,像巴木玉布木家一样的彝族群众,年富力强时尚可打工养家,短期内吃穿不愁,但将来年老丧失劳动力后,坐吃山空靠什么维持生计就成了新问题。

所以,凉山的后扶贫时代,应该精准科学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抢夺实施乡村振兴的契机,抓产业建设、促教育发展、活集体经济等,让扶贫实体经济饱满起来,努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此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效,实现少数民族群众长久富裕。(西颜寒)


相关阅读:

心情版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地址:南平市延平区滨江中路461号
办公电话:0599-8807868   E-mail:ypqxcb@163.com  闽ICP备12013949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0901号
延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38603   举报邮箱:ypxw6161267@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