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区委:守护一江水 青年来助力 河小禹“6633”机制探索实践
2024-10-08 09:23:53 作者: 来源:团区委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延平区地处福建“母亲河”闽江0公里起点,建溪、富屯溪、沙溪在此汇合,当水陆之会,扼八闽之喉,素有“闽江之珠·门户城市”之美誉。为守护好一江清水,延平区切实扛牢闽江流域治理的政治责任,牵头联系闽清、古田、尤溪等上下游13个县(市、区),开展环闽江联合“巡河交水”行动,实现全域Ⅱ类水。古有大禹治水,今有小禹护河。2021年来,在新一届延平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团市委的精心指导下,延平团区委积极联动区河长办、高校、基层团委开展“河小禹”专项行动,创新推行河小禹“6633”机制,助力“河小禹”专项行动与“巡河交水”机制的有机融合更有高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 第一个"6":开展“河小禹”专项行动“六”大活动 对照团省委、省河长办下发的“河小禹”专项行动六大活动内容要求,梳理延平区加强闽江流域综合治理做法的代表性点位、资源优势等,围绕“微巡查”大守护、“微课堂”大科普、“微创意”大传播、“微文章”大情怀、“微摄影”大能量、“微演讲”大舞台六大活动,组织高校“河小禹”社会实践队深入闽江流域重点沿线河段,开展思政交流、巡河护河、科普宣传、调研实践,提高“河小禹”们深入领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个“6”:提供“河小禹”专项行动“六”大支撑 一是一支队伍精准对接,由团区委、区河长办、乡镇(街道)团委、大学生志愿者组成服务队,整合资源力量,为各高校“河小禹”社会实践队提供“一对一”、“全过程”的对接服务。二是一项机制全力保障,采取“定单+点单”模式,聚焦延平区内外高校的不同需求,精准提供点位资源、路线规划、行程保障等服务。三是一堂思政深学细悟,深化循迹溯源,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到延平调研时所留下的珍贵足迹和宝贵财富,将“炉下之问”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转化为“河小禹”思政课堂。四是一张网格聚力巡护,团区委根据区河长办提供的河流治理规划和重点任务,形成河段认领清单,以炉下镇团委与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试点,采取“网格化”河段管理模式,组建“河小禹”青年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巡河交水”志愿服务活动,助力深化“村村交水”工作机制。五是一批路线专业推介,串联梳理一批调研实践意义强的精品路线,为来延实践的高校提供更优质的选择方案。六是一个平台集中展示,为各高校“河小禹”社会实践队提供入户宣传、互动宣讲、新媒体等多形式宣传平台。 两个“3”: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升” 一是通过融入思政课教育、现场巡河检测、相关知识科普、访谈交流等多种实践形式,多元化开展“河小禹”专项行动“六大”活动,拓宽学习路径,让“河小禹”们能更近距离了解延平区坚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闽江流域综合治理的举措和成效,从“一知半解”变为“全面了解”,实现“实践育人效能”的提升。二是通过组建队伍,优化对接模式,强化团区委、区河长办、属地基层团委、相关企业等多方联动,推动了高校与属地开展“河小禹”专项行动从实践链接到深度合作,从“单打独斗”变为“并网联动”,实现“服务保障质效”提升。三是通过加强与来延高校、区河长办的互动、联络,对照“河小禹”专项行动主题,梳理形成实践精品路线,推荐实践队以串点连线形式展开实践,强化系统思维启发,推动“河小禹”专项行动从“碎片化”变为“系统化”、从暑期实践到日常延长实践,实现“活动常态长效”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