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南平市延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延平区融媒体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延平新闻网 > 文旅 > 正文

杨时教子唱“家歌”

2024-12-20 09:28:44  作者:   来源:美丽延平   责任编辑:肖练冰

在宋代,官办学校很少,誉称州学独先于天下的南剑州,六县才一所州学,学生只有几十人。私办的书斋、学堂也很少,绝大多数城乡的孩子,尤其农民子弟,没有条件进学堂接受文化教育。于是,家庭教育便是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的主流。

杨时,“延平四贤”之一,北宋理学家、教育家、闽学鼻祖。他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有五个儿子。“五子登科”,誉称杨氏丹桂六枝芳。杨时长子杨迪、三子杨遹、四子杨适在延平的杨厝、鸠上、玉地、跃村等地的后裔约七千人。杨时四代同堂,父子六人都是进士,南平县志载:“诸孙登科者数十人。”是南剑州的名门望族。

进士是经过县考、省考、全国统考录取的,是古代科举中最高的学历,相当于现代的文科博士,多少人为夺取它,奋斗了一辈子。杨氏楹联曰:“斯文上续三千载,吾道南来第一家。”杨时家庭教育的成功,在南剑州没有第二家,在延平的历史上也没有第二家。杨时如何教育儿孙呢?在四贤年表上载,杨时四十八岁时写了一首《勉学歌》,在南平县志《诸家著作书目》中杨时书目未录此文,在杨氏族谱中多有传载,可以称为“家歌”。杨时的“家歌”五言一句的韵文,共五十句,二百五十个字,歌词如下:

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

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

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

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

……

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

万物备吾身,求得舍即忘。

鸡犬犹知寻,自弃良可伤。

欲为君子儒,忽谓予言狂。

杨时的《勉学歌》歌词有很多古汉语,如“扶桑”(夕阳)、“青阳”(青春)、“毫芒”(很短)等,同时还引用了许多经典故事,如“浮云”“博塞”“亡羊”等。但他所说的内容,在今天来说也没有什么非常奥妙的东西,当今的父母也都在讲如珍惜光阴、勤奋学习等。杨时的“家歌”也可以视为杨氏家训,家训是治家立身之训,以垂训子孙。《勉学歌》是理学的儿童读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通俗解读。治国先治人,治人修身摆在第一位;身修好了,家就齐了;家齐了,家族就兴旺,国家也太平了。于是,杨时在家庭教育上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如《勉学歌》中的“舜跖善利间,所差亦毫芒。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舜跖”“浮云”讲了两个典故。“舜跖”讲远古时代的舜帝和盗跖之徒,杨时引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杨时告诫子孙要勤于善,不要勤于利。“浮云”这个典故,杨时引用了《论语·述而》。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不义之富贵,视之轻如浮云然,须知所乐者何事?”就是说不义之财,轻如浮云,有什么快乐和幸福?

杨时的家教要求儿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贫富,如:“贫贱岂无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贫贱没有什么羞耻。孔子说,虽处困级,而乐亦无所不在。杨时的家歌,要儿孙唱“胼胝”和“糟糠”,意在让儿孙明白:劳动人民用长满老茧的手换来粮食,是很辛苦的,在生活上不要奢侈,要节俭,甘于清茶淡饭。当今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比杨时的小康之家好得多,但很少家长对儿女的“一瓢甘糟糠”教育;现代的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很少有“粒粒皆辛苦”的概念。

诚然,杨时的家教成功只有一半,但重男轻女,杨时肯定有很多女儿和孙女,对女性的教育是另一个标准,也就是“三从四德”,这也是理学的桎梏。因而,理学有精华,也有糟粕,弘扬中华传统家教,不能兼收并蓄,应该取舍兼备。(刘光舟)

更多>>延平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地址:南平市延平区滨江中路461号
办公电话:0599-8807868   E-mail:ypqxcb@163.com  闽ICP备12013949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0901号
延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38603   举报邮箱:ypxw6161267@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