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历史文脉 守护精神家园》(四)——书院文化遗存
2024-12-30 10:09:33 作者: 来源:区文体旅局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延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县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至今已有1828年。享有“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八闽文化发源地之一”“理学名邦”等美誉,自古文人墨客、名将贤臣辈出。特别是“延平四贤”上承洛学之精华,下开闽学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延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97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150处。2018年列入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的有8处,2021年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的有17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有序开展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延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加大文物普查工作宣传力度,提高我区广大民众文物保护意识,我们将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陆续推出“赓续历史文脉 守护精神家园”系列文化遗存宣传栏目,分为红色文化遗存、宗祠文化遗存、宗教文化遗存、书院文化遗存、廊桥石桥遗存、古塔古井遗存、古墓古碑遗存、摩崖石刻遗存8个篇章,通过宣传推介,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文物的认知,增强共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使命感。 赓续历史文脉守护精神家园(四)——书院文化遗存 书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摇篮”。延平留下了许多可触摸、可感知的古代书院文化遗存,每一座古代书院都见证了一段历史,也蕴含着那个年代读书人勇猛精进的家国理想。 延平区现有书院文化遗存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南山游定夫书院、峡阳屏山书院。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处:南山明前两吴书院、茫荡大洋振纲家塾。 延平区精心保护书院文化遗存,活化利用书院资源。以书院为载体,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海峡两岸游酢文化节”“朱子之路研习活动”“学校研学实践活动”等。有效发挥书院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促进教育进步、赋能文旅经济方面的功能,不断提升延平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游定夫书院 位于延平区南山镇凤池村,始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依照游酢故里建阳的豸山书院而建。明清两代进行三次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为三进院落式。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为大门、前厅、花园、中厅、天井、后厅、花园,后厅为悬山顶,抬梁穿斗式混合式结构,面阔七间带边廊,进深七柱带前后廊,梢间上方分别悬挂有木匾,楷书阳刻:“理学元宗、西洛渊源 ”, 1994年列入南平市(县级)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屏山书院 位于延平区峡阳镇峡阳中学西北侧, 是延平区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书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因背靠玉屏山而得名,历次科举考试,学子得名不断,秀才、举人、贡生、进士、太学生不乏其人。现为单进合院式,占地面积619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正厅、花园等。2000年列入延平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两吴书院 位于延平区南山镇南山村,为清代建筑。由吴氏一族创建,吴氏先祖吴仪、吴熙为北宋进士,弃官从教,兴办教育。书院坐东朝西,总面积为191.8平方米。目前仅存戏台和看楼,戏台坐西朝东,歇山顶,台为八字形,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脊檩下皮墨书:“大清嘉庆八年”等字。面阔五间,进深三柱,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分布有前台(天井)、插屏、后台。2012年列入延平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大洋振纲家塾 位于延平区茫荡镇大洋村东北侧。由陈振纲于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创建书斋楼,清同治二年在原址建家塾,1936年(民国25年)和2007年重修。整体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70平方米,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分布有门楼、天井、正厅,大门门额楷书“振纲家塾”。2012年列入延平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延平书院 始建于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南剑州知州陈宓为纪念延平先生李侗择址九峰山麓仿白鹿洞书模式而兴建,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官办书院。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霜,多次被毁,多次重建,后由于木质结构严重损毁,遗迹1956年被拆除。 2015年,南平市政府立项重建延平书院。书院新址位于九峰山公园东侧、闽江大桥南岸一侧,占地面积8671平方米,重建的延平书院遵循古代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要求,计划建设礼殿堂、藏书阁、四贤祠等。该项目分两期施工,一期已于2018年12月竣工,二期项目目前正在规划设计中。上为延平书院复建效果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