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南平市延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延平区融媒体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延平新闻网 > 文旅 > 正文

延平笔谈 | 千年龙津韵味长

2025-02-24 09:40:14  作者:   来源:新福建   责任编辑:肖练冰

遍访名山大川,走过万水千山,有一个地方,值得一去。不说别的,只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个世传有仙有龙的神奇之地,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这里正是福建母亲河闽江的出发地——延平。

延平建县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时称南平,寓意“南疆平定”。延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扼八闽之襟喉,踞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是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和八闽文化发源地。其中,古八景(九峰月朗、猿洞秋风、三寺云深、龙津春浪、梅山朝旭、黯淡洪涛、衍麓晴霞、中岩瀑布),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贤道统相继,承洛学、开闽学,为此地赢得了“理学名邦”的殊荣。

这里的仙山名副其实,古名“衍仙山”,峡谷岩壁巍然屹立一尊浑然天成的石佛,故又名“石佛山”。山距城北5公里,传说晋代延平人衍客在此炼丹成仙。南宋文学家陈宓书有摩崖石刻,盛赞清泉、白石、云崖、烛峰诸景,可与庐山、武夷、天台、雁荡媲美。衍仙山峰峦叠嶂、峡谷幽深,属于次原始森林的自然生态环境,徜徉其中,融于山水草木间,顿觉心旷神怡。

出衍仙山往东约3公里,便到了“黯淡洪涛”古景点。用这里出产的南剑石制成的砚台,色如铁,声如铜,润如玉,善凝墨,北宋苏东坡曾命名为“凤咮砚”,并作《凤咮砚铭》,誉为“龙尾”珍品。

出了“仙山”,再看“龙津”。

走进这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莫过于“双剑化龙”市标。双剑化龙的传说,穿越时空,神秘深邃。

这究竟是怎样的两把剑?又何以在此化龙而出?答案出自王勃《滕王阁序》的“豫章故郡”“龙光射牛斗之墟”。典出一千多年前的《晋书·张华传》。相传西晋初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冲霄。大臣张华心知其异,邀请天文学家雷焕卜知:紫气源于豫章丰城,乃宝剑之精。于是,张华为雷焕补得丰城县令一职。雷焕到任后,在监狱地基下掘得一石函,光气非凡,内存双剑。雷焕即送其中一剑给张华。张华收到后详观剑文,乃干将剑,于是致书雷焕询问莫邪剑,并说天生神物,双剑终当复合。后来,张华在赵王司马伦政变中惨遭杀害,干将剑下落不明。雷焕死后,莫邪剑传给其子雷华。雷华任建安郡从事,行经延平津,腰间佩剑忽然跃出掉进河里。雷华请人入水寻剑,入水者不见宝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盘绕水底,转瞬间,光彩照水,波涛汹涌。时人以为这是双剑复合在此化龙。

双剑化龙处由此被后人称为“双剑潭”。延平也就有了“剑津”“龙津”之称。剑津中学坐落在双剑潭西山之上,校内留有“龙涎亭”遗址,传说是双剑化龙时在此处留下了一滴龙涎。

剑,在古代被称作“百刃之君”“百兵之帅”,被国人赋予高尚、豪迈和刚强等精神气质。多少青春少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总想仗剑走天涯。

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神秘、强大和吉祥的象征。《易经》首卦“乾”卦开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引人们秉持龙的精神。

剑胆琴心、龙马精神。龙与剑之间,契合着刚健进取的精神。那么,出自千里之外的干将、莫邪双剑,为何择此潭渊化作双龙?

从地理上看,这里正位于闽江流域的起始点,上游建溪、沙溪两条支流汇合于此,恰如两条巨龙奔腾而来。南宋词人辛弃疾曾作《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当朝阳升起,站在双溪楼上,眺望双江合流处,阳光照耀,波光粼粼,氤氲生辉。距双溪楼往南约200米,立有一块孙中山先生书体的“天下为公”石碑。在这里凝望双剑化龙市标的剑尖,恰托举着一轮璀璨夺目的太阳,金光闪闪、摄人心魄。而在双剑化龙处前方,常有跨江彩虹飞跃南北,恍若跃江飞龙,气贯长虹。每至汛期,双剑潭一带波涛汹涌,仿佛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在此蕴蓄盘旋。

福建简称“闽”,多地崇蛇。延平樟湖镇建有蛇王庙,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办蛇文化节。“闽”字隐喻蛇在门内为虫,纵身跃出门外则飞黄腾达,因而福建人崇尚“爱拼才会赢”,不惜漂洋过海、闯荡天下。

双剑潭往北溯建溪而上约500米处,古称小水门,全国龙舟赛总决赛常在这里举行,百舸争流、力争上游。走过小水门,是否寓意着蛟龙行将腾飞呢?

小水门一带属梅山街道,延平古八景之一的“梅山朝旭”就在这里。梅山坡有一条超骧路、一个超骧社区,是为了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冯超骧而命名。冯超骧烈士祖籍福建侯官,在延平出生,延平现仍留存冯超骧故居遗址。走在超骧路,常常会令人想起同为侯官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那壮怀激烈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闽江起点两岸,东有鲤鱼山,南为九峰山,巍然耸立着明代所建东、西两塔,均为七层八角实心石塔。建溪、沙溪合流汇入闽江,形似“人”字,两岸矗立双塔,便构成了“火”字。郭沫若先生1962年到访南平,诗赞:“双江合流处,二塔耸江头。山川忆今昔,水火济刚柔。”

双剑潭顺闽江而下10公里,有座大洲岛,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岛上操练水师,后受封延平郡王。市区通往高铁站的“成功大桥”横跨闽江,蔚为壮观。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延平,风雨兼程,等风等雨也等你。2025年正是农历蛇年,来这里潜心感悟龙津与仙山胜境,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体验与收获。(川达)

更多>>延平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地址:南平市延平区滨江中路461号
办公电话:0599-8807868   E-mail:ypqxcb@163.com  闽ICP备12013949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0901号
延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38603   举报邮箱:ypxw6161267@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