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交通运输局:强化部门融合 构建大交通安全管理新格局
2025-04-11 08:45:51 作者: 来源:区交通运输局 责任编辑:肖练冰
|
近年来,延平区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围绕区委、区政府相关工作部署,积极与高速、交警等部门实现交通资源深度融合与高效利用,通过全域覆盖、全线支撑、全程运转的“三全”安全管理模式,打造交通运输区域一体化执法协作样板,推进交通安全新质战斗力建设,全面提高事故预防工作水平和成效,推动延平区入选全省乡镇(街道)片区联合执法试点。 全域覆盖 “大调度”构建指挥管控新体系 一是一支队伍执法。延平区交通运输局加强与南平市高速交警一大队、交警延平大队、南平市高速执法支队一大队、南平市高速延平中心、延平区运输执法大队等六个部门力量协作,将多个条线执法人员建成“一支队伍”,找准“一个口子执法”改革方向,建立“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通、隐患共治、违法共处、宣传共融”的工作机制,明确14项工作措施、6个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配强法律专家库资源,通过定期“法律体检”,开展全员学法活动,以“预防违法、服务发展”为核心,建立推行指导性案例制度,聚力打造一专多能的专业化执法队伍。 二是一套标准规范。聚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制度性短板与裁量权滥用风险,实施“清单统管、标准量化、动态迭代、柔性纠错”规范管理模式,打造“1+3+N”标准化执法框架(即1张全域执法清单、3类核心规范文件、N项动态配套机制),将多个领域执法事项纳入“一张清单”,明确“必须为”与“不可为”的边界,发布实施行政处罚《程序规范》《文书规范》《人员规范》等3类规范文件,动态更新行政处罚标准,推行“首违警告”“无过错不罚”,实现执法行为“前端可预期、中端可追溯、末端可纠偏”。 三是一套程序办案。制定执法标准配套规范流程,将多个执法流程搬到“一个应用”,对涉企案件实行“先评估后执法”,厘清“一个案件、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一竿子”办结程序,主张“一事不再罚”,确保综合执法“一碗水端平”。建立“数字+执法”应用系统,“一案一档”跟踪承办案件,实现“案源全流程处理、程序全流程规范、执法全过程记录”闭环管理机制,制定案件质量评议规则,定期对案件进行统一集中评议,确定案件质量等次,作为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等重要依据。 全线支撑 “大联动”完善综合执法新模式 一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创新构建“网格化+数据链”信息联动体系,依据行政区划和道路里程情况,划分4个管理网格并配备专职网格员,同步推行“路长制”,由乡镇分管领导任路长,实现“网格定界、路长定责”。联动社区、企业、学校等群体组建多元信息员网络,明确4大类56项隐患通报清单;整合公安、交通、应急、气象等4部门的系统数据,打造智能预警平台,实时生成四色风险图谱并推送处置指令,实现从碎片管理向全域智控的跨越升级。 二是建立联勤联动机制。建立“一网统管”智慧应急联勤体系,打造“统一接警、智能派单、闭环处置”全流程平台,集成多部门数据资源,嵌入视频巡检、车辆特征识别等智能模块,对重点区域、路段、车辆、驾驶人实施“四色预警”动态管控;采取“高地联动+非现场执法”模式,推行“违法线索智能推送—执法单元精准响应”机制,靶向打击超限超载、非法营运及酒驾超速等12类易肇事违法。机制运行以来,路面见警率和管事率分别提高12%、13%,重点违法查处量同比上升9%,重大交通事故下降20%。 三是建立动态清零机制。按照“联合排查、方案会商、分责治理、共同验收”的原则,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建立问题台账,实行“查、改、督、销”问题闭环整改机制,以“两客一危一货一面”企业为管理重点,采取联合检查、溯源倒查等方式,加强对源头企业、重点车辆和驾驶人风险隐患的实时动态监测。并建立隐患整改分级分类管理机制,依照“清单管理、挂账销号、闭环管控”推动隐患整改。机制运行以来,一般隐患立行立改率达95%,重大隐患挂牌督办整改率实现100%。 全程运转 “大提升”构建安全生产新格局 一是前端宣传“防患未然”。结合交通安全宣传“七进”和逢八交通安全“集中宣传日”等活动,打造“线上+线下”宣传矩阵,开展全方位、高频次、多形式宣传。线上创新打造“线上宣讲课堂”,实景拍摄《蜀黍小课堂》宣传片,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教活动,并及时发布典型案件信息,起到“宣传一次、教育一片、治理一面”的良好效果。线下通过打造“平安归来 小小交通安全宣讲员”特色品牌,培养一批交通安全小教员,聚焦“人、车、路、企”四要素,推动城市标志、标线等“交通语言”升级改造,迅速扩大宣传覆盖面。 二是中端监管“精准把脉”。从“路面”到“源头”,对“同一行业、同一区域、同一对象”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分类监管和分级处置机制,制定涵盖3大类的“综合查一次”检查清单,并根据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特殊企业增值“个性化清单式”。通过“体检式”监管为企业“把脉”,精准捕捉“体检报告”中的“不良指标”,推动传统的守点式、经验式执法模式转向“派单制”执法模式,解决重复执法、多头执法问题,实现检查成本最低化、市场干扰最小化、监管效能最大化。 三是末端服务“靶向施策”。探索“联合会诊”模式,精准锁定路面安全隐患治理的病灶根源,通过“查缺补漏”“缺啥补啥”,集中力量攻克地质灾害、道路交安设施不足等“关键少数”问题。并推行营运企业源头隐患治理,“轻微免责、重违严罚、过罚相当”的执法方式,结合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对轻微违法行为建立容错机制,运用说服教育、警示告诫、指导约谈、信用修复等监管方式,形成“预防—整治—巩固”闭环治理体系,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服务质效的大幅提升。机制运行以来,事件平均处置时间较以往压缩20%以上,“两客一危”、重载(半挂)车辆违规率违规率下降30%,企业满意率高达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