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笔谈 | 摩崖石刻遗存
2025-04-27 09:56:56 作者: 来源:区文体旅局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峭壁之上,千年光阴被镌刻成文明的年轮。摩崖石刻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将文字、图像与自然山体浑然相融,既是先民跨越时空的对话密码,更是文明演进的立体史册,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延平区现有5处摩崖石刻遗存,其中2处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赤门碌磈庵及摩崖石刻群、樟湖苍峡石刻;另有3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分别是南山江边摩崖石刻、四鹤上洋溪源峡谷石刻与茫荡筠竹石佛山摩崖石刻。这些镌刻在山水之间的文化印记,宛如散落的珍珠,串起了当地历史的脉络。 为守护这份穿越千年的文化印记,延平区正以系统性保护工程为依托:一方面,依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梳理遗存信息,构建集石刻内容、保存状态及地理坐标于一体的数字化数据库,为后续研究与修缮提供科学支撑;另一方面,持续搭建公众参与桥梁,在文物周边规范设置保护标识,借助多元媒体渠道讲述摩崖石刻背后的历史故事,让镌刻在山石上的文明记忆,真正融入当代人的文化认知与保护自觉。 碌磈摩崖石刻群: 位于延平区太平镇葫芦山村,为宋、元时期的摩崖石刻群。分布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目前已发现有“虎迹新堤”“禅关”“蘸碧”等10幅石刻113字,魁星罗汉、观音菩萨及喜财童子刻像2幅岩画。该摩崖石刻群字体以楷、行为主,笔锋遒劲、隽美。2001年列入延平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苍峡石刻: 旧址位于延平区樟湖镇香山村苍峡之东南峡谷岩壁上。明代蔡潮留下“蒙泉”“怀古”“天台蔡潮宦游三至此,嘉靖甲中记”等多方石刻;楷书“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传为朱熹所书,另有“清虚洞天”崖刻憾留湖底。1990年因水口水电站建设,三方石刻被切割迁至香山新村,保留至今,新址在香山公园。1982年列入南平市(县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溪源峡谷石刻: 位于延平区四鹤街道上洋村溪源峡谷景区内,明代石刻,幅面范围高4.3米,宽3.5米。石刻内容为:楷书刻着“第一山”三个大字,大字右下角的文字用楷书阴刻,落款为“延平府知府臣范来贤重刻,嘉靖三十六年八月吉日”,并刻有词牌名为“减字木兰花”词两首,描述的是溪源庵秋季时的美景。2012年列入延平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石佛山摩崖石刻: 位于延平区茫荡镇筠竹东南1公里石佛山景区内,共有4处。最出名的一处为宋嘉定十五年(1222)陈宓题刻,高0.4米,宽0.6米。陈宓,字师复,莆田人,时知南剑州。该刻文字迹风化模糊不清,大意为:石佛山清泉、白石、云崖、烛峰等景致,可与武夷、天台、雁荡等名胜妣美,落款“宋嘉定壬午,莆田陈宓题”。2012年列入延平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