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笔谈】林则徐的一副对联与炉下渊源考略
2025-07-11 09:19:33 作者: 来源:美丽延平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在炉下镇炉下村陈昌祥的老宅客厅内悬挂着一副木质抱柱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为民族英雄林则徐书写的真迹,联分两片,高1、23米,宽0、34米。以欧体楷书撰写,黑底阳塑金字,落款:林则徐。印章两方:“林则徐印”和“少穆”。据陈昌祥老先生生前介绍,此联系其六世祖陈春芳(讳克绳)好友陈用光因敬佩其孝道而赠送给他的。1999年林则徐的六世孙林寿琦先生曾专程到延平炉下镇与陈昌祥先生会面,意将该文物收藏入福州林则徐纪念馆,但其子女表示视此联为传家之宝不愿献出。林寿琦先生只得作罢,遂与陈昌祥老先生及此联合影留念。本文就为何此联会出现于炉下及此联所反应的思想对当时社会当今社会的影响作如下考略。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他是近代中国的伟大爱国者,杰出的民族英雄,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据来新夏《林则徐年谱》载:“清高宗乾隆五十年(8月30日)子时,林则徐出生于福建侯官(福州市)左营司巷林氏北院后租室。据《竹间十日话》卷六载:“侯官林文忠公,生于清乾隆乙巳(即五十年,公元1785)七月十六日,造乙巳、甲申、癸酉、壬子”。据杨国祯《林则徐传》载:“1811春(清嘉庆十六年)林则徐会试,榜列第七十四名,复试一等,殿试二甲第四名,赐进士出身”。据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六》载:“历官翰林编修、浙江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据《林则徐集·奏稿·十四》载:“清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十九日辰时,林则徐在赴广西途中,卒于潮州普宁县。据《东华续录·咸丰·六》载:“清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十二日,清廷悼恤林则徐:‘晋赠太子太傅衔,照总督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旋赐祭葬,并谥‘文忠’”。据《林则徐传·附录·林则徐生平大事年表》载:“1850年(道光三十年 庚戌 六十六岁)……十一月五日,奉旨为钦差大臣,带病从福州起程,前往广西镇压天地会起义,十六日至广东潮州,病情恶化,吐泻不止。二十二日,逝于普宁县行馆。十二月,归葬福州北郊金狮山狮山首南麓林氏墓地”。 一、林则徐与陈用光的渊源关系 陈用光(1768—1835),江西新城钟贤(今江西省黎川县)人。父守诒,陈道次子,进士,曾捐巨资修建南城盱江书院与本县黎川书院,并出任安徽太平知府、河南陈州府知府。陈用光嘉庆五年(1800)中举,六年(1801)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二年(1822)提升为司业。历任中允侍讲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代理户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还曾任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直阁事,国史馆纂修总纂,文颖馆《明鉴》总纂,乡会试同考官,河南、江南乡试正考官,福建、浙江学政,壬辰科(1832)会试复试阅卷大臣,武会试总裁等职。陈用光工古文,一生著述甚多,传之于世的有《太乙舟文集》8卷,《衲被录》等。其中《太乙舟文集》8卷,影响较大。该集为梅曾亮编次,于道光十六年(1835)刊刻出版。还有《诗集》12卷及《衲被录》等。《春秋属辞会议》一书尚未完成,即病卒。据清《江西新城县志》载:“陈用光,字硕士,一字实思。进士陈道(字绍洙,号凝斋,清代文学家、理学家)之孙,陈州知府守诒第三子也,从鲁进士骥学,弱冠,师桐城姚郎中鼐,慨然欲以文章经术自表见,举嘉庆庚申乡试,辛酉成进士,改庶吉士,授职编修,累官至礼部左侍郎,为编修二十年,始转司业不数年,骤迁至阁学。” 民国《江西通志》载:“清进士陈道,子守中、守誉,乾隆年间同举乡试,孙观、用光、椿冠,曾孙希祖、希曾、兰祥,乾嘉道年间,一门七进士,九乡榜,为邑之冠,称望族”。 据《林则徐日记·甲戌》载:“嘉庆十九年十月十二日(11月23日),晴。赴琉璃厂买眼镜,顺赴各处拜客。陈硕士侍御用光,江西人,前福建盐道之弟。因陈奏不实,仍以编修用。向来编检得御史后,如因事降调,不能复回翰林衙门,近日始有之前月何骆甫侍御彤然,广西人。及此月之陈,两两相对,京中有蝉曳残声过别枝之诮。御史冠,义取鸣蝉”。 据《林则徐书信·114.·致沈维鐈》载:“道光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1835年1月3日)于丹徒。 据林则徐《云左山房诗钞·卷五》:载“《题陈石士侍郎用光韬步竹图遗照》诗”。 据传林则徐因慕其才与为人故与陈用光结为金兰好友,并赠送一副楹联,上联为“一等人忠臣孝子”,下联为“两件事耕田读书”,以资表达陈用光为人忠孝两全、德才兼备的品质。曾与林则徐相和诗。 陈春芳,据《炉下陈氏族谱》载:“春芳公,讳克绳(炉下陈氏始祖七一公之十九世孙,其曾祖父陈宝允为庠生,其孙诗雅为州司马,陈昌祥为春芳公次子崇书公五世孙),为人忠厚、孝敬父母族亲,远近闻名。由于才华出众,以乡荐入贡,公长期经营木材生意颇有财富,与江西陈用光系挚友,陈用光敬佩春芳公的人品,故赠林则徐手书之“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之抱柱联一对”。 二、“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 思想内涵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关于“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副对联出处有两种常见说法:一说,出自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原为“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后由清朝大学士纪晓岚改为“耕田”。在张居正故居内的捧日楼大厅里,就挂着这副楹联,这既是张居正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子孙后代的训诫。二说,这是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所写的一副对联。此外,晚清“百官楷模”马丕瑶也十分推崇此联,将其作为家训,镌刻在马氏庄园的立柱上。 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改革先驱,其思想与家风家训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对联蕴含深刻内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凝练 “忠臣孝子”,体现了林则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理想,他本人以禁烟抗英、戍边兴利、不计个人得失的行动践行了“忠”,其以孝亲闻名体现了“孝”。在传统中国社会,忠臣孝子历来被视为道德典范。“忠臣”就是对国家、对君主的绝对忠诚,这种忠诚不仅仅是在朝堂之上的尽忠职守,更是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捍卫国家利益的担当。甚至为了国家的安危,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孝子”则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孝顺与敬爱。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家庭伦理的基石。《论语》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顺父母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供养,更在于精神上的关怀与尊重。这种行为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有助于维护家庭的和睦与稳定。体现了其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儒家思想。 耕田读书:反映中国古代“耕读传家”的农耕文明传统,强调物质(耕田)与精神(读书)的平衡,与林则徐“重农而不抑商”、“经世致用”的务实思想相通。“耕田”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耕种土地、收获粮食是维持生存之根本。同时,耕田也培养了人们勤劳、坚韧的品质。这种品质不仅是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的。“读书”意味着求取功名,是精神追求与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使人能够明辨是非、修身养性。也是中国古代士子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方式。为将来入仕为官打好基础。 2. 林则徐的实践与超越 他虽推崇耕读,但并非固守传统:读书,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如编译《华事夷言》、《四洲志》、《各国律例》,编纂《澳门新闻》等,放眼看世界,突破科举桎梏。 耕田,林则徐在新疆吐鲁番戍边期间推广“坎儿井”技术,体现了他“耕田”的民生关怀。他在《十无益格言》等家训中强调“忠孝”“读书明理”“勤俭务本”等思想,与此联内核高度契合。 在传统中国社会,忠臣孝子被视为道德典范。“忠臣”意味着对国家、对君主的绝对忠诚,这种忠诚不仅仅是在朝堂之上的尽忠职守,更是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捍卫国家利益的担当。“孝子”在古代是对父母长辈的孝顺与敬爱,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家庭伦理的基石。 三、林则徐与延平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据刘光舟先生《延平三千年》载:“林则徐一生中,进京赶考、赴任及省亲,十六次经过延平”。林则徐途经延平主要路线为:福州府—延平府—建宁府—分水关一江西、浙江、京城(或反向)。交通工具:舟、轿、马等。停留时间多为短暂隔夜,少数因公务或拜望当地乡绅而滞留。 《延平三千年·林则徐与王开旺父子》载:“王开旺,延平府南平县保福里良溪乡人(今南平市延平区赤门乡西马村良坑自然村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享年73岁,清道、咸年间延平富豪,祖籍泉州府安溪县上乐里内洋村(今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洋内村),祖父王永知,清敕赠正六品儒林郎。乾隆十六年(1794)王开旺携妻潘氏来保福里财主家当佣人,两年后他又到广坑塔厂居住,佃租一块毛竹山,创办手工造纸厂,因其是福州人女婿,商业信息多,其生产的纸运到省城就挣到钱,挣到钱后在保福里买田,在福州开柴行(建筑木料),由于王开旺善于经营,至嘉庆年间已成为延平富豪,至道光年间王开旺家已是集农、工、商为一体的家族企业。王开旺与夫人潘氏育有三子,鸦片战争期间,王开旺已去世,夫人潘氏还健在,三个儿子继承家业。当时福州无粮可调,林则徐写信给潘夫人,潘夫人让儿子运三十船谷子(相当于30万斤)给林则徐,支援鸦片战争”。据传王开旺的家族企业不仅在延平很有名气,在福州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福州人建房子用的木材、吃的大米、煮饭烧的柴火、日常用纸等,王开旺在福州生意越做越大,还拓展到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地,很多朝廷官员和他也有来往,林则徐就是其中的一位。王开旺后人口述,王开旺比林则徐大十多岁,两人是结拜兄弟,林则徐曾赠送给王开旺一块匾和几幅字画,匾题“司马第”三字,悬挂于良坑村王氏宗祠大门之上,后该匾毁于“文革”。 林则徐十六次途经延平的历史轨迹,不仅勾勒出一位晚清重臣在闽北山区的政治活动空间,更折射出清代官员履职、交通网络与地方治理的复杂互动。通过对这一微观历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延平作为闽江上游枢纽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林则徐往返福建与中原的必经节点,而他在此留下的诗文、公文及民间记忆,则成为研究其早期仕宦经历与地方治理思想的重要切片。这十六次途经延平的记录,从青年时期的初涉仕途到晚年归乡的壮志未酬,既体现了林则徐个人生命历程与延平地域的深刻联结,也反映了清代官僚体系下官员流动与地方行政的实际运作模式。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延平地区的民情考察与水利实践(如闽江航运治理),可能为其日后在两广、新疆等地的治水、边防政策积累了早期经验。(文/林高良 林明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