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南平市延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延平区融媒体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延平新闻网 > 文旅 > 正文

【延平笔谈】宋代状元黄裳其人其事及在宋词文坛的贡献与作用

2025-07-15 08:59:37  作者:   来源:南平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肖练冰

宋代状元黄裳其人其事及在宋词文坛的贡献与作用。

一、黄裳其人:科举魁首与学者型官员的双重身份

黄裳(1044—1130),字勉仲,福建南平人,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状元及第。他一生历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官至礼部尚书,后以端明殿学士致仕。作为典型的宋代士大夫,黄裳兼具经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多重身份:

- 学术成就:精研《周易》,著有《周易窥余》《演山集》等,以“易学”闻名,主张将儒家义理与现实政治结合。

- 政治生涯:任官期间直言敢谏,曾上书反对新法弊端,晚年因反对徽宗朝党争而被贬,其仕途起伏折射出北宋中后期的政治生态。

二、宋词创作:雅俗兼具的多元风格与创新尝试

黄裳存世词作约50首,收录于《演山词》,虽数量不多,但在题材、风格及艺术手法上均有独特贡献:

1. 题材拓展:从文人雅趣到民俗书写的突破

- 山水纪游与哲理感悟:如《桂枝香·延平阁》写闽地山水,“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将自然景致与人生哲思融合,兼具唐宋诗的意境与宋词的抒情性;《水调歌头·游览》中“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以浪漫想象表达超脱情怀,近于苏轼“超然物外”的词风。

- 民俗风情的鲜活记录:代表作《减字木兰花·竞渡》生动描绘端午龙舟竞渡场景:“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以明快节奏、通俗语言展现民间活动的热烈氛围,在宋代文人词中少见,体现了对市井文化的关注。

2. 风格兼容:雅正与通俗的融合

- 雅化特质:部分词作延续“婉约”传统,如《蝶恋花·月转乌啼桥影碎》写闺怨,“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影”,意象细腻,情感含蓄,接近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 通俗化尝试:部分作品吸收民间曲词的明快节奏,如《渔家傲·咏月》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口语化表达说理,打破文人词的典雅桎梏,为后来辛弃疾“以文为词”的通俗化倾向提供了早期范例。

3. 艺术手法:以文入词与理趣渗透

- 以经史入词的学者化特征:如《雨霖铃·天南游客》中“把酒留君听琴”化用《诗经》“琴瑟友之”,《蓦山溪·腊日游尧山》以“黄堂歌舞,人境共欢荣”暗合《周易》“乐天知命”思想,将学术修养融入词体创作,体现宋代“以才学为词”的趋势。

- 理趣与抒情的结合:《水调歌头·中秋》中“清影徘徊,何处不堪游”,以月喻理,在写景中渗透“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接近苏轼“明月几时有”的哲思词风,但更侧重儒家入世情怀的表达。

三、在宋词文坛的地位与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意义

1. 对北宋词风的继承与突破:

- 上承柳永、苏轼的多元探索——柳永拓展词的题材与通俗性,苏轼推动“以诗为词”,黄裳则将二者融合,既写雅词,亦作民俗词,为词体从“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过渡提供了中间形态。

- 下启南宋“辛派”的通俗化与“理趣词”的发展——其以文入词、以理入情的特点,与辛弃疾“掉书袋”及朱熹等理学家的词作倾向有内在关联。

2. 词体功能的拓展:从娱乐到言志的转向

宋代词体初期多为娱宾遣兴,而黄裳作为学者型官员,将词作为表达政治理想、人生哲思的载体(如《永遇乐·送春》借伤春抒怀,隐含对时局的忧虑),推动词体“言志”功能的强化,为南宋张孝祥、陆游等“爱国词”的兴起奠定了精神基础。

3. 文献与流派研究的价值

其词作收录于《演山词》,虽非主流名家,但作为“状元词人”的典型案例,展现了宋代科举精英对词体的接受与改造——既保留文人审美,又不排斥世俗趣味,为研究宋词流派的多元性(如“雅俗之争”)提供了具体样本。

四、历史评价的特殊性:被学术声名掩盖的文学价值

黄裳在宋代以“易学大家”“状元官员”闻名,词名反被学术成就遮蔽,《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格清赡,诗亦俊逸”,却未深入论词。直至近代,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才提及他对词体音律的规范尝试(如《减字木兰花》的平仄创新)。总体而言,他的词作虽非宋词巅峰,但以学者之思、士人之笔为词体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在北宋词向南宋词的演变中具有不可忽视的过渡意义。


更多>>延平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地址:南平市延平区江滨中路461号
办公电话:0599-8807868   E-mail:ypqxcb@163.com  闽ICP备12013949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090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210017
延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38603   举报邮箱:ypxw6161267@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