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具有延平特色的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共同富裕新路
2025-07-28 09:15:25 作者: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在福建考察时明确提出的四个方面重要要求之一。省委、市委紧扣这一主题,相继召开全会作出部署,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延平区要立足更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坚决扛起贯彻落实的重大责任。 抓贯彻落实,必须牢记嘱托、奋勇争先。牢记嘱托,就是要在领会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深刻把握山与海、城与乡、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民生“四个关系”,做到全域整体、全面协调、全民共享“三个示范”。区委第一时间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常委班子带头学习贯彻省委、市委全会精神,依托“闽北讲习班”“吃茶话事”“夜话经济”等载体,开展宣传培训140场,迅速兴起学习热潮。召开区委全会,明确抓贯彻落实的6个方面20条措施。坚持以省委“三争”行动、市委“五增”重点为导向,对标市委“八重”要求,列出“周安排、月计划”,做到人人肩上有目标,任务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深入开展“深学廖俊波,‘三争’作表率”实践活动,组织乡镇(街道)、区直部门负责同志到三明、福州等地考察学习,激励比学赶超。延平区河湖管护案例入选全省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典型选树案例,河湖长制工作获省级正向激励,作为全省唯一县(市、区)代表南平在全省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闽台乡建乡创案例作为全市唯一案例入选福建省《村镇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 抓贯彻落实,必须扎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坚持“市区一体”协调发展,紧扣市委确定的“高地、先锋、品牌、样板、标杆、典范”六大目标,锚定“市域经济中心”定位,持续抓好县域重点产业链。上半年,竹产业、物联网电池产业分别增长16.1%、27%,朝着中国物联网电池之都、百亿林产工业集群目标稳步迈进。二是坚持“两区”融合协调发展,发挥“1+1>2”的聚合效应,与南平工业园区同心同向发力。依托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推进“零碳城市”“零碳园区”“零碳社区”等试点示范项目,在“双碳”实践上走前头、做示范;我区引进的勇锋新材料、华农恒青等项目持续为港区提供稳定货源,1—6月,港口货运量34.4万吨、增长253%,带动企业物流成本降低10%;无人机试飞基地、飞手培训学校正式落地,探索巡山、巡林、巡河、竹木下山等应用实践,打造无人机应用场景先行示范区。三是坚持山海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延平作为南平“南大门”、对接福州都市圈“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按照“生态环境共治、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联动协作”的思路,念好新时代“山海经”。牵头闽侯、闽清、古田、尤溪等县探索闽江生态保护新机制;围绕大武夷闽江“水上环带”,推动环闽江县(区)客源互送;深化与闽侯的山海协作帮扶,共建“飞地经济”,开展“一朵花”“一瓶奶”等产学研合作。 抓贯彻落实,必须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推动基础设施共建,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先民生后提升”原则,在广泛征集群众“微心愿”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民生补短板“百个项目”,污水收集率从换届前的29.7%、4.49%分别提升到71.8%、69.1%,朝着“十四五”75%的目标奋进。加快推进总投资12.8亿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让农村群众喝上城市的优质水。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共享,聚焦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不算小账算大账、不看短期看长远。立足“4+N”全民健康医防融合网格化服务,以延平新城医院为试点,打造全省第2家“医疗+康养+养老+教育”综合体。扎实做好乡镇“幸福里”社区“四不离”互助养老模式,重点在“租+售”上下功夫,积极盘活耕地、林地、宅基地等闲置资源,解决边远乡村空心化问题。着眼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新阶段特征,推进“托育中心+月子中心”项目,今年底建成投用,解决群众“烦心事”。三是推动城乡产业共融,做优做强“一朵花、一瓶奶、一根竹、一片叶、一江水”延平“五个一”特色产业,把联农带农的产业帮扶作为重中之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四是推动基层基础共治,在上半年全区信访总量下降25.54%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吃茶话事”等载体,落实“一中心一平台一队伍一载体”基层治理机制,筑牢安全底板。 抓贯彻落实,必须因地制宜探索共富路径。延平区镇、村点多面广盘子大,城镇化率达74.5%,乡村产业弱、人口少、留不住人的现象比较突出。区委专题研究出台《延平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探索共同富裕实践路径的实施方案(2025—2030年)》,按照思想共富、产业共富、生态共富、城乡共富、治理共富“五个共富”路径系统推进。特别是牢记“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着力培育富民产业。比如,发挥“一朵花”优势,明确“一基因库、两中心、三基地”发展思路,成立百合集团、百合产业联盟,对接引进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农科院等“大院大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延平1号”百合分批次在新疆、云南、罗源和建瓯、顺昌等地推广种植。“花稻轮作”亩均收入6.7万元,比单纯种植水稻增值33倍,既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又如,发挥“一根竹”优势,开展“党建体检”,系统编制全区62万亩竹林“一张图”,针对元力、熊宝等龙头企业原料供应不足等痛点问题,按照“村企共建、联农带农”思路,策划实施总投资1.8亿元的竹木共富小微园,向上争取专项债资金8800万元,通过“国企+链主龙头+乡村振兴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将“一根竹”吃干榨尽,把改革红利、经济红利更多地留给林农,以产业发展带动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