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南平市延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延平区融媒体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延平新闻网 > 延平新闻 > 正文

延平区创新河湖管护工作机制守护闽江“一江清水”

2025-07-29 16:30:08  作者: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日前,省委改革办发布全省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典型案例,延平区创新河湖管护工作机制典型经验做法成功入选。

闽江奔涌,浩荡东流。作为闽江干流“零公里”起点,延平区肩负着守护母亲河源头的重任,以河湖长制为轴心,创新“源头整治、全域联动、科技治水”模式,推动全域主要流域水质稳定达Ⅱ类以上。自2022年起,延平区8个国、省控主要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其中Ⅰ—Ⅱ类优质水质比例100%,小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闽江(延平段)更是获评“全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延平区并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和全国渔业平安示范县3张“国字号”名片,交出了“闽江碧水焕新颜”的生态答卷。

延平区一江三溪

源头攻坚:从“单一治理”到“系统修复”

今年6月,王台镇高埠溪一处5亩多的牛蛙养殖地被责令关停拆除——从无人机高空巡航发现养殖地,到现场取样监测明确污染源后立时整改,仅短短一日,就从源头切断了污染源,确保了流域水质稳定达优。

  “水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不系统治理的话,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延平区委书记黄桂诚表示,治水先治岸,治污先治源,为了着力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环境,延平区以系统思维推进水环境治理,多措并举构建全域水生态保护新格局。自2023以来,已拆除违规采砂场15处,切割移除采砂船及配套船只109艘,实现省级下发485个“四乱”图斑100%销号。同时投资6.2亿元实施35个污水处理改造提升项目,推动城区污水收集率提高到71%、BOD浓度提升至108.4mg/L,农村污水收集率提高到69%,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则常年超93%,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辖区内有43家重点排污企业实现在线监测全覆盖,工业园区污水按最高“一级A”标准排放,有效减少了污水入河,极大改善了水体质量。

“延平区自2023年启动闽江流域水口库区网箱养殖清退工作以来,不仅提前半年完成占全省70%的网箱养殖清退任务,还推动了养殖户100%平稳转产,信访舆情‘零发生’,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双赢。”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面对历史遗留的河湖沉疴,延平区以群众关切作为工作导向,打出了“源头管控、系统修复、长效监管”的组合拳,通过工农城乡同步整治,瞄准根源,靶向施策,开启了从被动治污到主动护水、从单一治理到系统修复的生态革命,真正守住了闽江碧水长流。

网箱养殖拆除现场

机制破壁:从“各自为战”到“全域交水”

2024年1月28日,延平牵头闽清、古田、尤溪三县共同启动“共饮一江水·共抓大保护”环闽江联合行动,建立闽江上下游“巡河交水”机制。此后环闽江“跨区域协作”不断拓展,延平区联合闽江上下游9县(市、区)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起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前后任一盘棋”的联动治水格局,并通过联合巡河、交接工作清单、联动治水等行动,将此机制逐步延伸至小流域、乡镇(街道)及村级层面,进一步推动了河湖管护向全域治理转变。

延平、闽清、古田、尤溪四地携手开展“共饮一江水·共抓大保护”环闽江联合行动

“‘巡河交水’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突破了地域管辖的边界,实现了不同区域之间责任共担、数据共享。”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巡河交水”机制推广以来,各地河湖管护水平均得到了极大优化提升,南平市更是于2024年实现了全域II类水目标。今年以来,延平区已开展县县交水9次、镇镇交水93次、村村交水159次,通过构建“县-镇-村”三级共治网络,让问题在基层闭环,从而真正将河湖长制工作责任压实到了“神经末梢”。

据悉,今年以来,延平区已在18个乡镇(街道)128个村设立村(居)交接断面水质取水监测点公示牌113面,实现了村级巡河交水工作在全区全面铺开。“此外,我们还创新推行了‘分段包干’保洁和网格化管护模式,通过将67公里闽江岸线划分为4个片区、6个大网格、29个小网格,有效提升巡河护河实效。”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道。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从“各行其是”到“共建共治”,从“权责不明”到“责无旁贷”,延平区不断强化统筹思维,用区域协同破解生态治理难题,通过构建“县乡村三级穿透、上下游责任共担”的联动治水新格局,真正实现了流域治理“一盘棋”、责任链条“不断档”。

科技赋能:从“人海战术”到“一屏管水”

在区河长办的智慧监控平台上,正清晰显示着樟湖镇河湾的放大实景,几簇水葫芦已在回水区聚集,需要马上进行清理。“智慧平台可以将监测信息实时发布给乡镇,我们收到信息后利用无人机巡航精准锁定污染源,破解了传统巡河‘走不透、巡不细、执法取证难’的痛点。”延平区樟湖镇党委书记黄晓海介绍说道,樟湖镇位于闽江延平段下游,河面漂浮垃圾常易堆积,借助智慧治水,河湖管护变得更加精准高效,去年以来,全镇已累计调度打捞船艇3926次,清理水葫芦、河漂垃圾6232吨。

“一些隐蔽性较强的污染源,靠人巡很难发现,这时使用智能监测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延平区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科技治水的重要性,作为全市首个成立无人机编队的区县,不仅拥有一整套智能监测的“水陆空战队”,还创新了“无人机飞手+专管员+河湖保洁”智能管护模式,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智慧化平台观看在线监控及无人机巡河现场,并连线河道专管员,远程指挥巡河工作,真正实现了“一图”览水、“一屏”管水、“一体”治水。

据统计,2024年以来,延平区已开展人工巡河88936次,无人机巡河1000余次,覆盖河长12000多公里,累计发现问题13627件,完成处理13627件,处理率达100%。同时,成立河湖智慧化管理服务中心,通过“人防+技防”结合,全年整治水环境问题1.2万个,处置效率同比提升60%,极大推动了河湖管护从“人工”向“数字”的转变。 

开展“水陆空”巡河

“目前全区已经培训了专业无人机‘飞手’350名,人均月收入达到6000元至1.5万元,在充实护河力量的同时,也培育了新兴就业群体。”区发改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延平区将加快河湖库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计划引入DeepSeek大语言模型算法,搭建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同时依托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的激光雷达技术,打造低空气象、通信、遥感、物联、安全保障及无人控制“四网一”系统,依托AI智能算法与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可以大幅提升问题识别与处置效率,精准锁定涉河违法行为及河湖“四乱”问题,推动治水流程数字化升级,实现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的精准管理,从源头智护一江清,让闽江两岸共享“优质水”。

小水门公园,石料废弃场摇身一变“网红打卡点”

如今,站在闽江干流起点处眺望,但见碧波荡漾,白鹭翩跹,两岸美景如画。“闽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母亲河上游要综合治理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犹在耳畔。从单一治理到系统修复,从各自为战到全域交水,从人海战术到一屏管水,延平区正以不断创新的河湖管护模式,解锁河湖长治久清密码。如今,闽江延平段碧波澄澈,沿岸文旅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超1208万人次,拉动旅游收入 132.74亿元,持续改善的流域环境质量助推闽江“黄金水道”重焕动能,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一江清水,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在奔涌东流中,铺展出了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业兴”的闽江生态新画卷。(李韧筠 王丽娜)

更多>>延平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地址:南平市延平区江滨中路461号
办公电话:0599-8807868   E-mail:ypqxcb@163.com  闽ICP备12013949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090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210017
延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38603   举报邮箱:ypxw6161267@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