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笔谈】重学 延平已千年
2025-09-01 16:25:45 作者: 来源:美丽延平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初秋时节,惠风和畅。走进南平剑津中学,宋碑亭格外醒目。碑上“南剑州重建州学记”八个大字历经800余年风雨仍遒劲有力,亭柱上“独先天下兴州学,屹立西山励后贤”的对联,在晨光中映出延平大地绵延千年的“重学”印记——今年,正是北宋南剑州州学创办一千周年。 图片来自网络 敢为天下先:一场早二十年的兴学壮举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刚调任南剑知州的曹修古站在西山之巅,作出了一个影响千年的决定:在此兴建州学。彼时,中央朝廷尚未下达州县设学的诏令,这位从建瓯来的进士,却带着“市田饩士,聚书教子”的魄力,率先筑起闽北教育的第一座灯塔。 据碑文记载,这座州学规模宏大:有殿堂楼阁、书斋学舍,可容200余名生员食宿;更开创性地规划“学田九百余石”,以田租保障办学经费,这一“以田养学”的智慧,比范仲淹“庆历兴学”早了约20年。到1044年朝廷诏令天下建学时,南剑州学已培育出首批科举人才,成为全国州学的范本。 为何偏居闽北的南剑州能“独先天下”?追溯历史,五代闽王王审知“立学校,育人才”的遗风早已播撒种子。随王审知入闽的中原士族在此耕读传家,如李侗先祖李邺定居延平后,家族世代重学,其曾祖李翰正是州学初创时的重要推动者。而曹修古的远见,更让这片土地的“重学”基因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文脉涌活水:从“理学名邦”到“学脉永续” 州学的兴起,让延平文风蔚然。史料记载,从北宋天圣三年到南宋末年,南剑州(今延平及周边五县)共走出428名进士,仅宋建炎二年(1128年)一榜就有17人中举,状元黄裳、“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等皆出自这片沃土。 杨时在州学讲坛上传下“程门立雪”的佳话,将理学南传;李侗以“默坐澄心”的治学方法在此培育朱熹,最终形成影响东亚的闽学体系。那时的延平,“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古街庙宇间书声相和,西山之上“家弦户诵”,赢得“理学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 即便建炎年间州学遭乱兵焚毁,当地人仍执着于文脉延续。绍兴十七年(1147年),经三任太守接力,州学在原址重建。沙县人张致远在碑记中写下“学舍岿然,士风丕变”,正是这种坚守的写照。 千年今未断:让“重学”基因融入时代血脉 越过千年时光,当年的州学虽已湮没,但“重学”之火在延平从未熄灭。1902年,流芳、淑馨两校在州学遗址旁创办,后合并为剑津中学,延续“育人为先”的传统,培养出包括院士在内的大批人才。 而今在更大的延平版图上,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重学”之风盎然。 曾经,随着老城纾解、新城拓展,江南片区教育资源供需矛盾越发突显,市、区两级领导多次现场调研、大力推动,最终,2024年9月,剑津小学顺利迎来第一批新生,市民纷纷点赞; 今年7月,参加北京清北名校励志研学活动的15名优秀学生顺利归来,他们走进清华园、北大燕园,与学长、乡贤深入交流,收获丰硕,而这已是延平第三次开展北京清北名校励志研学活动; 教育“山海协作”更是如火如荼,莆田、厦门、福州,通过与这些沿海地区开展校际合作,借助“传帮教带”机制,带来了先进理念,提高了教学质量,更是开拓了学生视野,促其全面发展; …… 千年流转,延平的“重学”故事仍在续写。当闽江涛声再次拂过西山,那座青石碑上的字迹,正与校园里的读书声共振,诉说着一个关于文明传承的答案:教育的根,深扎在土地里,更活在一代代人的实践中。(文/卫金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