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笔谈】铁道兵司令部在延平的故事
2025-10-09 15:40:24 作者: 来源:美丽延平 责任编辑:肖练冰
|
|
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里提出在福建“筹建铁路以图自强”,但由于战乱等种种原因,火车的轰鸣始终未能响起。1953年12月,王震将军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不久,便开始了鹰厦线工程的前期工作。1955年,一声开山的巨响开启了鹰厦铁路的脉动。王震司令员在南平多次深入福建铁路工地,组织施工,鼓舞士气,大大加速了工程进展,鹰厦铁路提前22个月竣工,并用节约的经费修建了从南平外洋至福州马尾港的外福铁路。闽江起点的南平“八0部”见证了“闽道更比蜀道难”被改写的历史。
在闽北中心城市延平,如今还有不少老人会提起“八0部”,记得住开国上将王震亲率十二个师铁道兵在福建抢建鹰厦铁路、外福铁路的往事。 1955年2月,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将铁道兵领导机关由广西贵县迁到福建南平县(今南平市延平区)的黄金山上。此时,正值铁道兵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也是铁道兵担负新的使命的时期。王震来福建之前,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亲自找王震谈话,要求把铁路建设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紧迫而重要的环节来抓。铁道兵总部驻地迁到闽江起点的南平城区黄金山(今延平区人民政府边黄山岭、光荣岭),代号为“八0部”。王震和铁道兵总部首长有条不紊地在山城指挥着这场移山填海的大会战。王震从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学来电话会议,许多决策不断通过黄金山密如蛛网的电线和无线电波传达到20万筑路大军中。 王震司令员战斗在铁路建设第一线,努力调动筑路大军的积极性、创造性。当时,鹰厦铁路施工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打通武夷山脉的大禾山隧道。这里地势险峻,山体全为花岗岩石,坚硬似铁,每钻进一寸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为解决这一难题,王震和几位副司令员一起赶到大禾山工地调研,并亲自抱起风枪打钻。执行隧道任务的铁道兵第五师是原第一野战军过来的老部队,见王震等亲自上阵,工地上一下沸腾起来了,“加油”的呼声响遍大禾山上下。通过调研王震当场解决了风枪整修、隧道通风的实际问题。
(1956年铁路建设者在南平闽江之滨铺铁轨) 王震司令员注重关心和帮助改善指战员的生活条件,如在工地上建浴室,增发闽赣部队每人一件大衣。发现兵营伙食太差,又发电报指示隧道部队连队每人每天补助二两黄豆,风枪手再增加一个鸡蛋,一两奶粉。我电大同学朱学新的父亲时任铁道兵团长,“学新”之名就是王震司令员起了咧。当时,福建省还动员十万民工参加筑路大军。我在延平公社工作时的一些领导和前辈,就是因为参加铁路建设后来到南平工作的,比如原延平公社社长郑登拾(尤溪人)、党委书记陈恒水(沙县人)、延平公社工业组副组长林荫柏(福州人)等,至今有的前辈还会津津乐道地追忆当年首长指挥鹰厦铁路施工的往事。
1956年,铁道兵在南平,南平大事喜事多。3月,由5000名本地青年组成的义务大军,参加全国首座共青团火车站--南平火车站(今延平水南火车站)建设,王震司令员亲自视察指导。3月2日,中共铁道兵首届代表大会在南平召开。总结了铁道兵建立以来的工作和经验,讨论了加强铁道兵建设的问题,选举王震为中共“八大”代表,在中共铁道兵委员会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举王震等19人组成铁道兵委员会,王震为第一书记。5月,中共南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首届南平县委。9月1日,南平至鹰潭段通车。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以南平县城区和城郊5个乡设立南平市(1958年11月撤销南平县并入南平市)。12月9日,鹰厦铁路铺轨到厦门,全长694公里,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多建成,而且,只花了3.8亿元,比预算节约了64.5%,创造了我国铁路建设史的奇迹。紧接着,用鹰厦铁路节约的经费,全面动工建设从南平外洋车站至福州马尾港全长214公里的外福铁路,南平来舟成为福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因此还特设了来舟镇。外福铁路穿越闽江干流的南平闽江铁路大桥(位于原南平县夏道公社大桥大队今延平区夏道镇山后村)由在抗美援朝中荣立特等功的杨连第连承担施工任务……
铁道兵到福建,铁路从此成为福建交通的大命脉。外福线修建后,福建有了两条铁路,火车可分别直达厦门和福州,并连通马尾港口。南平也连续三十多年成为福建铁路出省通往全国各地的必经之路。(文/张水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