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套路多 付尾款须防被“割韭菜”
2021-11-11 10:38:42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
辛辛苦苦做攻略,预付了定金,“双11”付款日又急匆匆付款,最后却发现别人第二天随手下单购买的同店同款商品,比自己费尽心思买的“优惠价”便宜了足足30元。在11月1日凌晨付尾款购买了一款知名品牌运动鞋的大学生林木子就经历了这么一遭。(11月9日 北京晚报) “同样是在某品牌旗舰店,我买的美容仪只送了3支凝胶,朋友同一天买的就送了4支,少一支凝胶,相当于亏了88元啊。”消费者李女士抱怨,造成她和朋友实际购买价格不同的原因,仅仅因为朋友是从旗舰店进入商家直播间后点击购买,而自己是从旗舰店主页直接点击链接购买的。客服人员回复:“只有直播间购买才有这个额外优惠赠品,您这个情况是没有办法退差价的,也没有办法补发赠品。”同林木子一样,被“割了韭菜”。 在不少人眼中,“双11”促销优惠力度大,是不少商品一年一度最佳的“拔草”时机。然而,也有不少消费者发现,“双11”其实并非实打实的价格洼地。 在各种复杂“玩法”的迷雾之下,消费者经常会一不留神,与最优价格失之交臂。一旦你的购买方式没有做到“最优解”,同一店铺、同一时间、同一件商品,你买到手的价格就可能比别人更贵。 时下,打着大促旗号的“双11”,价格永远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话题。巨惠特卖、全年最低、限时抢购、爆款秒杀、跨店满减……在线上线下笼罩的宣传大战中,不少消费者迷迷糊糊抱定了“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然而,人们发现,多年前的“双11”,吸引着众多消费者的简单清晰、直截了当的“全场五折”,现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今年的“双11”,不仅过去已经存在的促销套路还在重演,而且在直播电商、小样经济等风口推动下又出现了新的套路。 据了解,为了给直播间吸引人气,不少商家都设置了“直播间特供”的隐藏优惠券,并且不会主动提醒非直播间的消费者。如果消费者没有与客服交流时多打听一下可能的优惠渠道,就很可能会错失“隐藏”的优惠。 中消协日前发布的信息称,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一些商家“双11”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涨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设置各种花式“买赠”,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甚至还可能会是全年最贵。在互联网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引发林木子抱怨的这家运动品牌也引来众多消费者的口诛笔伐。人们指责,该商家在预售付完尾款后的第二天就发放“满2000减900元”的大额优惠券,比此前“满2000减700元”的优惠力度大了足足200元。有消费者犀利点评:“这就是割韭菜,割完预售的,再割一波没赶上预售的。”可不是么! 除此,还有优惠不够小样凑、“手慢无”制造紧张、促销短信“不消停”等“促销套路”,消费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套”。 人们注意到,不论在哪个平台的直播间,尽管镜头前的主播通常只有一到两人,但直播间的诸多工作人员都会从镜头外传来源源不断的应和声,为直播间造势。上链接后全体大喊“3、2、1倒计时”、强调是“限时秒杀”、“还剩最后××单”……增加心理紧迫感的话术层出不穷,让消费者没有思考空间,冲动下单。 有专家分析,这些刺激消费者冲动消费的行为背后,大多都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理论。经过了几年“双11”刺激后,已经有不少精明的消费者意识到,如今“双11”的商家折扣并没有比传统的促销优惠更明显的吸引力。然而,不少商家仍在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变相包装价格,用先提价再打折等方式给消费者形成一种心理上的误导。 据报道,“双11”前夕,工信部通信管理局曾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电商平台立即全面自查自纠零售、金融等相关产品的短信营销行为,不得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擅自发送营销短信。然而,消费者们近日收到的电商短信骚扰却毫无消停之势。 对这些促销套路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监管、依法严厉打击;消费者要提高警惕,严防出了“旧”套入“新”套、吃亏上当。(周志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