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福门码头的历史变迁
2024-09-12 09:52:44 作者: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
|
编者按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延平的群山巍峨,水脉汤汤,自古未改其壮美。山则自武夷磅礴而来,茫荡拱于后,九峰、玉屏列翠于前;水则自浦城、崇安之奔涛,光泽、清流之急湍,双溪汇于城下。人脉、文脉自西晋五胡乱华,汉人士民南渡第一次入闽,为客家先祖。宋自龟山先生传道南来,罗、李诸儒衍其绪,至朱子而集其成。此后文明大启,迄于明清,有“理学名邦”之誉。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动机”、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稳定的“黏合剂”。美丽延平微公号特设“延平笔谈”一栏,精选延平历史文化篇章推送,旨在展现延平的灵魂、精神与生命力,发挥文化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激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精神动力。 地处延平城内繁华地带的紫云街道鼓楼社区,因昔日鼓楼及商业所在地而得名,是城市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其境内有许多曾为人津津乐道的历史胜迹:有位于延平城中部临江地段的延福门;位于延福门内酒务巷的华光庙、旗纛庙;位于延福门内剑浦驿左的三义殿;位于延福门东南的铁像堂;位于鼓楼天河坊的李延平祠;位于紫云台的道南书院、三圣楼、普通寺;位于紫云山东麓的宴公庙、西麓的玄坛庙;位于紫云岭半的药王庙、三皇宫以及位于今市第一招待所附近的南平县衙(旧称)等等。 但其中唯一以原名保存至今的,就是位于商业城滨江路下方、因延福门而得名的延福门码头。 延福门,曾是延平城区自宋代大规模修筑城垣以来,就一直保存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古城门之一,也是当地第一大的内河港口和连接闽北各县(市)与沿海的水运货物集散地。从秦至清,福建与外界联系的五条古驿道,就有四条从福州出发,逆闽江上行,经古田县水口镇至延平,并由此开始逐次分开,分别通过浦城枫岭关、武夷山分水关、光泽杉关和闽西永定县出省。而凡从浙、赣边界进入福建的行旅之人,沿富屯溪、沙溪、建溪乘船下到延平后,便可由延平中转,或折入沙县、永安,或直达福州。其来来往往的繁忙之状,成就了延平“舟车辐辏,物阜人彩,省门以北,无以为比”的热闹景象。因此,到了明清两代,延平府衙为方便管理,特设了河运所并开辟三个坡岸码头用于运输分流:城东的小水门码头,供建溪各线船舶停泊;城西的南门头(即延寿门)码头,供沙溪、富屯溪各线船舶停泊;而位于双溪汇流处的延福门码头,则供福州、永泰、闽清、古田、尤溪各线的船舶停泊。同时,迎送业务最为繁忙的剑浦驿,也一直被设置在延福门附近,其门前江面上,桅杆云集、百船横列、齐整若村,形成了一派宏伟雄大的壮阔模样。 只可惜的是清光绪二年(1876)的沙溪大水,致使延福门城基塌陷十余丈,损毁严重,沿江的虚脚楼更是全部毁于水患,荡然无存。而后,1877、1886、1900年建溪、沙溪数次大水入城的涤荡浩劫,又更是加速了延福门建筑的渗水、老化,甚至坍塌。直到1938年12月中旬,饱经沧桑的延福门终于迎来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建,至1939年3月竣工,成为当时延平城建的一大盛事。新修成的延福门依旧嵌筑于厚厚的古城墙之中,为三券洞式砖砌城门,中书“延福门”三个大字,左右两边分别题为“八闽屏藩”和“双溪锁钥”。门洞上方为规整正方的砖砌小楼,下为坚固的坡段式石砌平台,有阶梯直通江边,并于入口的第一平台处题书“南平延福门码头”七个大字,整体设施较前完善不少,但其外观规模、样貌与清末比照起来已相去甚远。 古往今来,延福门码头作为出入福建交通的必经之地,不仅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存留下的吟咏抒怀,同时也记载了贩夫走卒在此付出的辛勤劳作和奋勇抗争。1992年7月22日,人们在延福门码头水口库区工地的施工现场中,就发现了一块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所立的“奉宪永禁”碑。该碑由福建布政使司(负责监督和管理一省财政、民政、司法等事务的核心官员)特别批示颁布,是一则严格禁止管理码头的役吏、丁头借着办理官差、公务之由而对船户进行敲诈勒索的明文告示。碑体通高308厘米,宽98厘米,厚17厘米,花岗岩石质。连接碑身与碑座的榫卯用铁水灌铸,浑成一体,全重约3吨。碑文用楷体书写,主要内容为: 奉宪永禁 特授延平府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略)布政使司杨 宪 牌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奉 巡抚部院杨 批本司,详呈尤溪县船梢 林孔成、周长兴、徐志原等先后呈报延郡埠役兵丁,借差横索统勒,运粮派马,恳请刊石示禁等情并行,据南平县复议,由府详核,前来本司。 查南平一邑,地当水道,差使往来,固应船只承值。而埠役人等,借差勒索混封,尤应禁止。第该县办理运粮、装马差务,年有定期,尚可指帮封雇,若解犯、京报等差,临境无期,仅派永安、永福等处船只装运,诚不敷用。如以某差坐派某船,不无违误。 应如该府所议: 嗣后,凡有马差,遵循旧例,则派淮安、汀州装运; 粮米则封泰宁、角渚、各船轮值、应付。似属允当。其余差务,难以预定,自应先就河干在延卸货,空船雇觅供应。倘有不敷,又系急差,将半载货船,合各归併一船应雇。 其有重载及包程客船或并紧要差务,不得覊留、混封。 至文武眷属,丁役往来,需船,务须遵照乾隆四十三年间,前司、道议,详奉前宪批饬章程,概照民价雇觅办理,毋许混行封捉。 乃令出示,勒石严禁,永远遵守等由,奉批,加详饬遵。 至埠役,借差名目,勒索重载,逐船混封,得钱买放,苦累船户。最为固弊。并即严饬,督同该县,严密访查。如有埠役借差勒索、混封情弊,立即严拏,据实详办,从重究惩。毋稍狥纵干咎! 仍候督部堂批示檄文,奉总督部堂陈批如详饬遵,仍候抚部院批示檄等,因奉此,除行南邑,一体遵照刊石永禁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 仰押解马匹员弁、及埠头、码头丁役、桥子人等知悉,嗣后派办差务,遵照院批司详内事理:按年马差,遵循旧例,则派淮安、汀州杉板承当。解运粮米则封泰宁角堵等船供应,不得混封尤溪杉板重当。其余解犯、京报等差,临境无期,难以预定封雇,自应先就河干在延卸货,之永福、永安、尤溪各处杉板空船轮值。倘有不敷,以系急差,则将半载货船令各归併一船,让出一船应雇。凡有重载及包程客船,不得羁留混封。至文武眷属、丁役往来,概照民价雇觅,毋许混行封捉。该埠头、丁役、桥子人等,再敢阳奉阴违,仍前混封,锁桥诈扰,或经察出,或被告发,定即严拿,尽法重惩,决不宽恕。 该船户,应值差使,务须遵循办应,不得借端诿悮,致干併究。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 日 给尤溪 大田两邑船户 (略 人名林孔成等二十六位) 同竖 (另刻一行)宪禁示碑为修城倒弃,嘉庆十二年六月二十日 陈世明 捐众重竖 由此告示可知,当时这一带递邮驿的、运漕粮的、装马匹的、解犯人的、送科举京报的官差数量之多,竟使得各地的船帮、船队皆难及时应对,从而为不法之人提供了假公济私甚至实施歹行的人祸,以至于福建布政使司不得不严令各地船帮、船队必须各自负责好各自的差役:“凡有马差,遵循旧例,则派淮安、汀州装运;粮米则封泰宁、角渚、各船轮值、应付。”至于其余难以预定的差务,则一律都要先在延平河边卸货,等待空船雇觅供应。倘若码头上待应的船只数量不足,而又确属特别急差的,则可以将半载货船合各归并为一船应雇,不得再以各种理由羁留、混封。至于文武眷属、丁役往来需要用船的,则务必须遵照乾隆四十三年间的批饬章程,根据民价雇觅办理,不得随意摊派。如若该埠头、丁役、桥子人等再敢阳奉阴违,一定尽法重惩,决不宽恕。该告示对于疏导延平水路交通、整顿延平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浙赣省委为了突破敌人对于兵家必争之地延平的封锁,确保党的交通联络工作能在闽江流域顺利畅行,先后指派省委委员苏华在福州潭尾街42房的“同和锡箔”杂货行设立省委地下交通站,并通过省委交通员张章淦,以闽江轮船航运公司为依托发展党员,在闽江上下游的福州、古田码头和延平香山、岳溪、茶洋、葫芦山、金沙、夏道、十里庵、塔下、延福门码头成功开辟了一条安全、可靠、迅速、方便的“地下航线”,有力支援了闽中、闽北的革命游击斗争。1959年,该事迹被拍摄成电影《地下航线》,传遍全国。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由于战略原因,福建境内的陆路交通一直少有大规模发展,由延平南下前往夏道、樟湖、福州的许多民众依旧习惯选择在延福门码头乘坐闽江客运出行。其最繁忙的时候,共有29艘客轮来回穿梭,热闹程度并不逊于今日的陆路交通。 前往延平的旅客们沿延福门码头上岸出来后,就是一条从第一百货商店(今激情广场)延伸至南平饭店(今望江楼附近)、种满了梧桐树的中山路(今大部分为江滨中路所取代)。沿中山路往延寿门方向行走不远,有一座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延平少年儿童和摄影爱好者无限乐趣的中山公园,公园内的沿江景观、园林小品、花鸟鱼虫、珍禽萌兽常常令人流连忘返、印象深刻。现仅留有一块簇新的“天下为公”勒石,供人缅怀与追想。 2022年12月,延福门码头又迎来昔日的繁荣,随着闽江干流全面复航,实现了500吨货船从南平延福门直达闽江口。这条通江达海的“水上高速路”,奏响了山海协作的“经济曲”。(陈利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