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之城背后的“善治密码”
2025-11-06 10:05:14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
|
从执法到服务、从粗放到精细、从管理到治理,泉州转变理念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世遗之城背后的“善治密码” 东南网11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培坤 陈亮 庄钊滢)漫步世遗古城、寻味闽南烟火、畅享好戏连台……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泉州市累计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广大市民游客共享世遗之城的文化气息和闽南生活的美好惬意。 文旅热度的背后是一座城市服务保障的温度。长假期间,泉州开放免费停车泊位超2万个,开通免费公交线路、跨区域旅游接驳专线72条,向游客免费推出近百项折扣福利和惠民出游大礼包,开展总额高达2000万元的消费让利,并提供门票减免、套餐套票、一卡通行等超百项优惠措施。 从“网红”到“长红”,是一场关乎城市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验。近年来,泉州通过理念转变、机制重塑、方式创新,精细修复城市肌理,实现热度与温度共生、传统与现代交融,努力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从执法到服务 一辆共享电单车的入桩之旅 “古城附近不少打卡点都可以骑车去,真是太方便了!”日前,位于鲤城区三朝巷的共享车辆租赁站点,来自长沙的游客甜甜和同伴讨论着。刚在西街体验完簪花围的她们,正遇上交通高峰期。没聊上几句,她就已经注册好账号,扫码打开了一辆共享电单车,和同伴骑着车钻入了一处巷口。 记者在该租赁站点看到,公共自行车和共享电单车整齐地停放在“一桩两用”的桩位上,不时有群众前来取车、还车。 早些年,国内不少城市共享单车的投放,主要靠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为抢占市场份额,企业往往会超额、大量投放,运维投入不成正比,给城市管理带来莫大压力。 “高峰时,泉州市区的共享车辆超过10万辆,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商圈公园、绿化带等处,目力所及皆可见。”泉州市城市管理局督查科科长林建国说。泉州中心城区城“小”人多、车多路“窄”,承载能力有限,过量投放不仅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带来安全隐患,也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管理难度。 怎么办?泉州的答案是变执法为服务。一方面,防止无度减量,不搞简单禁止;另一方面,在尊重经营主体及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加强科学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在方便群众出行和解决治理难题上找到平衡点。 2016年,泉州市区公共自行车项目正式投运,并在2016—2018年连续三年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有效减少城市居民自有电动车使用率,逐步减少保有量,在综合评估区域互联网租赁电单车市场容量、公共自行车迭代替换需求基础上,2022年,泉州向中心市区投放了5000辆共享电单车。 当年12月,泉州对中心市区526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的21370个桩位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实现兼容停放公共自行车与共享电单车功能。同时,与中心市区市面上的民营共享电单车企业深入沟通,引导民营企业的3000辆车自愿入桩。2023年5月,民营企业陆续完成车辆改造并入桩运营。 “入桩管理后,我们每天都安排工作人员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维修、调度、客服人员各司其职,车辆折损率大幅降低。”泉州交发智慧出行服务有限公司运管部经理何锡太说。 经过近10年的持续建设和管理,泉州的公共慢行项目与公交系统无缝衔接、互为补充,有效破解群众出行难题。截至今年10月,泉州市中心市区共投入公共自行车12032辆,累计骑行次数达1.70亿人次;电单车租赁次数为2300.40万次,累计共享电单车会员数182.87万人,今年“五一”、国庆期间,租赁次数达43.12万次,日均周转率6.6转。在公共自行车和共享电单车这件群众“最有感”的实事上,泉州真正实现了百姓、企业、政府三方共赢。 2023年9月,交通运输部组织遴选并公布了13个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泉州市“公交+慢行”模式成功入选,为福建省首个入选城市。 从粗放到精细 一处街角绿地的华丽变身 夕阳西下,晚风徐徐。泉州古城古榕巷街心公园,一段红砖入石的残墙在余晖中别有韵味。不时有游客头戴簪花从西街游逛而来,在古朴的石凳上坐下小憩、留影。 墙边红花绿树相映成趣,步入其间更见一方绿色天地。石亭里,老人们聊天纳凉;小径上,孩子们嬉戏玩耍。“早晚都有不少人来这里锻炼身体,特别是小孩放学或周末,就更热闹了。”78岁的喻广余在附近住了30来年,街心公园建好后,他看上了一旁的店面,开起了便利店。此处原是几栋石头结构的危房,周边逼仄昏暗。危房拆除后,街角通透整洁。 泉州古城绿化长期面临建筑密度大、人口密集、空间有限等问题。今年以来,泉州市以“小绿地 微幸福”为主题开展“古城植绿行动”,着力打造“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15分钟休闲生活圈,采用见缝插绿、破硬复绿、拆墙透绿、借地绿化等精细化植绿手段提升城市含绿量,营造公共休闲空间。古榕巷街心公园正是最早建成的一批“口袋公园”之一。 “公园建设启动拆迁时,很多群众不理解,以为要重新建房。”说起往事,泉州市园林绿化中心主任吴清渠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把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上墙公示,从树种的选择到遮阴、防蚊、美化等,都细细告知住在附近的阿公阿嬷。”从最初投诉施工噪声,到后来给工人烧茶递水、无偿借用工具,老人们每天到这里“监工”,盼着公园早点建成。 古城植绿,考量的不仅有景致美、文化韵,还有人情味。“你看这个石凳,表面石头嵌着木头,充分考虑到坐凳冬暖夏凉的舒适感。”吴清渠说,古城里游客多,缺少休憩的地方,当地便设计了各种树凳。在绿植的选择上多采用朴树、刺桐、红果冬青、石榴等乡土树种,建筑材料方面则搜罗各式泉州特色老构件,节约成本的同时也留住了“古早味”。 “尽管留给园林人的大片植绿地不多,但我们秉持脚步丈量法,珍视每一个角落,哪怕是一块小小街角,也会用心让它绿起来、美起来。”在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王宏娥看来,精细化植绿、复绿不仅丰富了绿化层次、提升了城市品质,更是“花小钱、办实事”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泉州市采用“见缝插绿”等方式在古城累计改造及新增绿地4500平方米。2022年以来,部署开展“绿满泉城”三年行动,着力推进“山水园林、文化园林、百姓园林和门户廊道”四大工程,广泛开展城市绿化、立体绿化、花化彩化、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行动,进一步拓宽市民绿色共享生活空间。目前,已累计实施绿化建设项目48个,改造提升绿化面积超100万平方米。 从管理到治理 一条古城内河的嬗变之路 闽南古邑,向水而兴。泉州市枕山面海、襟江带湖,晋江、洛阳江穿城而过,滋养千年文脉。古城里内河纵横,笋浯溪、八卦沟等既是重要的排水防洪设施,也承载着城市记忆和文化脉络。 泉州别称鲤城,笋浯溪是泉州城“鲤鱼”形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接笋江,下通浯江,东侧与八卦沟相接,西侧与晋江贯通,全长2800多米。沿着古城这条千年水道一路步行,只见内河河畅水清,岸边的生态公园绿意盎然。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扩张,加之雨污混流、管网老化等设施欠账,污水直排渗排、污染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溪边伍堡社区住了几十年的钱菊芬大姐回忆说:“早些年溪水混浊,不少居民把垃圾直接丢进溪里,死鱼死虾不时可见。” 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事关民生福祉,更关乎城市长远发展。泉州市将“治水”纳入城市治理“一盘棋”,以“绣花功夫”推进内河整治、生态修复。 泉州市城管局给排水科科长肖江平介绍,当地聚力提升污水处理、泵站转输、管网收集、调蓄池、中水回用“五大能力”,探索科技赋能排查、系统扩容提质、全民共建共治,不断优化城市污水治理系统。 着眼于系统治理,泉州完成城区市政管网排查2847.98公里,对8.45万个问题点位实施管网错混接改造和缺陷修复;以河道为单位,“一口一策”开展排口溯源排查,摸底552个水质较差、水质不稳定的问题排口,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整治销号,有效防治污水入河;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定期组织水体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 针对内沟河生态水源不足的状况,当地将城区5座污水厂的再生水通过14处补水口引入内沟河,每日实施生态补水超过27万吨。此外,建立内河定期清淤制度,运用生态疏浚技术移除重金属、有机物等,完成50条内沟河清淤,清淤量达35万立方米;实施微生物修复、生态浮岛等治理措施,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整治后的笋浯溪面貌焕然一新,溪边的五堡公园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去年以来,连续两届“龙翔刺桐”闽台龙舟邀请赛在此举办,鲤城区更是将龙舟训练基地搬到了这里。 “河道有人管护,垃圾有人清理,社区居民更加自觉,如今的笋浯溪越来越美丽,也越来越热闹。”钱菊芬说。 顺着笋浯溪水污染治理的脉络,可以清晰窥见泉州城市治理的久久为功和突出成效。2024年以来,全市策划实施污水治理项目300个。目前,已完工污水厂8座、在建12座,建成污水管网1560公里,建设中水回用项目5个,中心市区收集率75.8%、进水BOD浓度105.1mg/L,达到2025年度目标(70%、100mg/L)。全市主要流域39个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100%,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从理念到机制再到方式方法,泉州的城市治理工作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城市高质量更新、高水平运营、高效能治理,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泉州市城市管理局主要领导说。 记者手记 以绣花功夫精雕城市肌理 近年来,泉州成为“网红”城市,网络曝光度急剧提升、节假日游客数量暴涨,对当地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内河治理久久为功、畅通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小微绿地精细化改造……“面子”和“里子”并重,“地上”和“地下”兼顾,健全机制、统筹协调、多元合力,泉州以绣花功夫精雕城市肌理,大力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把治理措施落到群众的心坎上。每一项具体工程的实施都立足于城市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都服务于城市整体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 梳理泉州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的脉络,可以发现,当地遵循的正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核心:以人为本。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更加注重治理投入,以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手段破解城市治理难题,从而满足各种不同群体的生产生活需求,这既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城市发展韧性和民生温度的题中之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