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陈阿婆豆腐脑,留住几代延平人的温暖记忆……
2025-02-21 09:45:09 作者: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延平,这座被山水环抱的小城,街巷间弥漫着独属于它的烟火气息。在充满生活温度的延平区八一路上,有近50年店龄的“陈阿婆豆腐脑”静静地守在人车交融的十字路口旁,为几代延平人留住味蕾上的温暖记忆。 在小店创始人潘秀金看来,做了四十多年的延平豆腐脑是她一生的“作品”。本期“小城故事”,请与笔者一同走进潘阿婆和她的豆腐脑小店,品味豆香里热腾腾的质朴味道。 虽然店面已由儿子接手,潘秀金仍常到店里“坐镇”。 烹煮美味 从一粒豆开始 每天清晨三四时,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薄雾,潘秀金已起身,她熟练地来到店后的小厨房,开始一天的忙碌。制作豆腐脑的工序繁琐且讲究,从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开始,便容不得半点马虎。过去,阿婆总是亲自去市场挑选最好的,只需看一看、摸一摸,再捻一捻,就知道哪家黄豆做出的豆腐脑最好吃。 浸泡好的黄豆被阿婆倒入搅拌机,随着搅拌机叶片呼啦啦的转动声,醇厚的豆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豆浆的细致处理奠定了豆腐脑香甜口感的基石。潘阿婆常说:“我这磨的豆浆‘二滤三搅’做出来的,可比普通的豆腐脑香多了,咱做的就是这老味道。”豆浆磨好后,便是煮豆浆的环节。阿婆守在炉灶旁,专注地盯着锅中翻滚的豆浆,适时撇去浮沫,展现出一股认真和专注劲。将煮好的豆浆趁热倒入缸中,潘阿婆又加入了精心调配的秘制卤汁——这卤汁的配方是她的不传之秘,经过多年改良,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让豆腐脑更鲜嫩。在卤汁的催化下,豆浆渐渐凝固,变成了豆腐脑。舀起一勺,豆腐脑如胖娃娃般调皮地在勺子里轻轻滚动,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滑嫩香醇的豆腐脑 早上六时,当清晨的第一碗豆腐脑端上桌,“陈阿婆豆腐脑”也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客人。运输蔬果的商贩、早起锻炼的跑者、准备上岗的工人……每天早上是店里顾客最多的时候,不少食客到了店里,来上一碗豆腐脑,听一段有声新闻,阳光就顺着热腾腾的美食照到了心里。 “陈阿婆豆腐脑”的常客还有一群在附近上学的孩子们。起初,他们可能只是偶尔品尝,但很快就爱上了滑嫩的口感和醇厚的口味,每次路过小店,都会被店里飘出的豆腐脑香气吸引,挤在门口,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豆腐脑,小脸上满是期待。潘秀金看着这些孩子,眼神里满是慈爱。对于常来店里的小熟客,她还会根据孩子们的口味,调整豆腐脑的甜度或咸度,让这碗热腾腾的美味成为学生们的“提神宝”。 坚持用心 让回忆不变味 在许多老延平人的心里,他们与“陈阿婆豆腐脑”的缘分始于朝阳路街边“藏着”的小店。潘秀金回忆,她与家人最初接手朝阳路上的店面时,觉得店面闲置着可惜,自己又有一手做豆腐脑的手艺,就在这卖起了豆腐脑,没想到一开就是四十多年。 随着时间推移,延平市民与小店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陈阿婆豆腐脑”成了延平人向好友炫耀的“宝藏小店”,还有不少在外游子趁节假日特地到店里回味,朝阳路也因为这个热腾腾的小店而变得更加有生气和活力。随着延平区的旅游业发展,这家小店搭着探店博主的视频“走出”了山城,不少外地游客对照着旅游攻略,循着豆香找上门来,品尝这碗热腾腾的延平味。 虽然周边现代化的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色新奇美食层出不穷,但“陈阿婆豆腐脑”依旧保持着它原本的模样,像一位坚守传统的老者,在时代的洪流中延续下来。几年前,小店从延平区朝阳路搬到了对面的八一路上,店面重新装修,扩大经营,招上了服务员,引入了饭团、粽子、绿豆汤、卤煮等新口味的小吃。但无论怎么创新,潘秀金始终将豆腐脑作为主要产品,放在首位。不变的美味让这家小店在搬迁后依旧备受喜爱,每天都能将一大桶豆腐脑卖到见底,经常营业到22时30分才闭店。“阿婆,您这豆腐脑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吃?”面对这个问题,潘秀金笑着给出了答案:“其实没啥特别的秘诀,就是用心做,把每一碗豆腐脑都当作煮给自己的孩子吃。” 店内花样丰富的配料 转眼青丝变白发。皱纹在潘秀金的脸上镌刻下岁月的痕迹,她的豆腐脑小店也成为了延平故事的一部分。深知自己年事已高的阿婆,选择将新时代的小吃交给年轻人创新,把自己制作豆腐脑的手艺传给了儿子陈春平。“这豆腐脑虽小,但承载着咱延平人的记忆和情感。以后不管走到哪,都要把这味道传承下去。”陈春平将母亲的这份坚持一并继承,忙碌在厨房里的身影已经有了潘阿婆的风采。“阿婆,儿子这么努力,以后可以开连锁店呢。”听到熟客这句话后,潘阿婆脸上笑开了花。 “阿婆,今天这豆腐脑,美极了,像婴儿皮肤那么嫩呢!”“大家吃得满意,我就高兴了。”在小店热闹的餐桌旁,食客和阿婆你来我往的应答声响了起来。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阿婆和她的豆腐脑,就像延城的一颗美食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却始终坚守着那份传统的味道。“陈阿婆豆腐脑”的故事,还将继续在大街小巷流传。(张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