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南平市延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延平区融媒体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延平新闻网 > 文旅 > 正文

元初政改延平路

2025-03-27 09:22:26  作者:   来源:美丽延平   责任编辑:肖练冰

元朝建立者忽必烈是蒙古国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经过三代人的浴血奋战,灭了金、辽、西夏和南宋,统一全国,还打到中亚、东欧。论武略,蒙古国可以说战不胜;论文治,当时蒙古国还没有统一的文字,与文化繁荣的南宋不可比拟。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统一全国后,为治理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元帝忽必烈大胆地搜罗各民族的知识分子和军阀,考评宋代典章,建立元代的行政、军事、赋税等制度,其中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历史上设省始于元代,元初全国只设11个省,福建境内设8个路,包括南剑路,归江浙行中书省。省与路之间设道,如福建道宣慰使司,是省的派出机构,曾两次并入江西省。

元至元后期才建立福建行中书省。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隶福建行中书省,领司一,曰录事;改剑浦县为南平县。延平路领五县:南平、将乐、尤溪、沙县、顺昌。

元代延平地方政府分路、县二级。延平路称总管府,总管用汉人,与总管并列的达鲁花赤(长官)一员,用蒙古人。元初剑州路首任总管为赵巩,他历任汀、邵、建、漳、剑五路总管,元初的南剑城墙就是他历时三年建成的。加上推官、判官、儒学教授、蒙古学教授等官员,剑州路编制20人。延平路与南剑州不同,增加了许多工作经济部门,如织染局(纺织局)、杂造局(手管局)、惠民药局(卫生局)。局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在宋以前没有称局的机构。

元初蒙古还没有完整的文字,至元八年(1271年)才颁布蒙古文,称“八思巴字”,又称蒙古新字。中统元年(1260年),朝廷命令八思巴制蒙古新字,因此称其为“八思巴字”。在汉人中推广蒙古字,显然是很困难的,因为在延平的地方志没有蒙古文的记载。

据《延平府志》载:“按元史至元二十年(1283年)定江淮以南三万户以上者为上县,一万户以上为中县,一万户以下为下县。”南平为中县,元代初期全县人口约五万人,比南宋时略有减少。县以下只有3个派出机构:大历(今属顺昌县)巡检,负责巡捕盗贼之事,为九品官;太平镇茶洋驿站、王台驿站,管理官方公文传递和官员往来接待等。县里还有积善、富沙、归善、上阳、芹哨、延平、垂裕7个乡。乡里都是群众的自治组织,或宗族的自治机构。

元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人口不多,统一中国后,元朝的疆域很广,朝廷不可能派大量的蒙古人到全国各地去当达鲁花赤,一般只能派几个长官。南平县政府中有2个蒙古人,一个是与县尹并列的长官,另一个是掌管文书、官印的录事。元朝执行国民的等级制度,分蒙古人、色目人(宁夏人)、辽和金人(东北、华北人)为汉人,属南宋地域的国民称南人,受到更多的歧视。因此,元代延平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处于衰落之中,南宋时的“理学名邦”“海滨邹鲁”的地位已不复存在,整个元代近一百年中,南平县科举中进士的只有张本一人。据《延平府志》载,张本是将乐人,后在五凤山出家。若是如此,南平在元朝没有一个人中进士的。在元朝,再也看不到延平先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游酢、吴仪等书香世家的迹影,他们都隐居不仕,躲在乡间,读书自娱。可能因在政治上遭到歧视,或者他们不忘国耻,蔑视元朝的统治,不愿为元朝服务。如延平人吴璧,元初,推荐他去当官,他隐居不仕,朝廷下令督促赴任,他很不乐意地当了几天校书郎,就是典书的编辑。他乘父亲病故,回家守墓,后归隐今塔前米岩金凤山。他看破红尘,在山上当了和尚,俗称吴释子。在南平的地方志中,元代的历史记载得很少,这也许是志书编纂者的偏见。在明嘉靖《延平府志》中的元史,至明后期及清代的《南平县志》中很多都被删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延平历史上循吏第一人,是蒙古人真宝达鲁花赤。循吏即为清廉良善者。蒙古人住蒙古包,生活简朴,对权财可能不会有太多的奢望。据《延平府志》载,真宝,号夷斋,蒙古人,由崇安主簿升政和达鲁花赤。他严明律己,待人宽厚。当年省里廉政官员到松溪检查工作后即返省城,有人说政和未查,检查官说不要去政和了,因为有真宝在可以免检。

不久,真宝调到南平县任达鲁花赤。政和百姓怀念他的清廉,编成《泰和善政录》一书。真宝任职南平县期间,南平人编民歌赞颂他:“真夷斋,早不来,田弃稼樯,家弃孩。”“天之腹,从民欲,夷斋下车悍吏逐,风雨适时岁成熟。”南平人尊之如父母,僚吏敬之如神明,后他官至监察御史。(刘光舟)

更多>>延平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地址:南平市延平区滨江中路461号
办公电话:0599-8807868   E-mail:ypqxcb@163.com  闽ICP备12013949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0901号
延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38603   举报邮箱:ypxw6161267@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