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南平市延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延平区融媒体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延平新闻网 > 文旅 > 正文

延平笔谈 | 宋帝敕封延平书院

2025-04-07 09:33:17  作者:   来源:美丽延平   责任编辑:肖练冰

延平书院是闽北最早的一所官办书院。据明代《延平府志》载,宋理宗赵昀于端平年间敕封延平书院,这也是闽北众书院中最早被皇帝封赐的书院。

延平书院位于府城南九峰山麓,直至闽江边(今市动物园)。宋宁宗嘉定己巳年(1209年)由南剑州郡守陈宓为纪念大儒李侗(延平先生)讲学地而复建。陈宓,福建莆田人,宋宰相陈俊卿之子,少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游。嘉定年间知南康军(江西九江),后调南剑州任知州。其时,“延平四贤”均已去世,朱熹的“庆元党禁”冤案尚未平反,可陈宓却创建延平书院,说明他对党禁的蔑视和对闽学的坚定信念。

宋帝敕封的延平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有渊源关系。白鹿洞书院在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下,为中国“四大书院”(白鹿洞、嵩阳、应天、岳麓)之一。白鹿洞书院是朱熹知南康军时奏复其旧,后朱熹调浙江任提举(专管茶盐之官),其学生陈宓继任南康军后接管白鹿洞书院。陈宓调任南剑州后,仿白鹿洞书院的模式建延平书院。书院有礼殿祀先圣孔子,还有祠堂以祀二程、四贤、黄榦诸贤。陈宓还聘九江人蔡念成为堂长(校长)。蔡把延平书院办得很有特色,四方名士咸会,每季与同人聚会一次,切磋经学。期间,陈宓请求宋宁宗赐匾,未获准。后又请真德秀申报朝廷,至宋理宗时才获敕封,此时书院已建成二十多年了。明代刘璋诗曰:“延平书院龙津渚,夜夜文光烛太空。”描写了当年延平书院办学盛况。

延平书院不仅建筑布局仿白鹿洞书院,办学宗旨,学生必须遵守的教条,做人做事的规则,也仿白鹿洞书院学规。延平书院由朱熹门人李燔定学规,以修身做人为第一位,罗列了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处事、接物之要等内容。

延平书院的教育经费不靠政府拨款,而建立学田制度,也就是学校有田产,有固定的田租收入。《南平县志》载:“宋,学田四十二亩,年征租银十七两四钱八分。”学田有的是政府划拨的,有的是官员赠送的。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总督姚启圣捐银六十两置学田,年收租米一百五十斗;有的是司法机关判归的;还有的是寺庙捐助的。教师可自行向佃户收租,作为薪水(工资)之用。

延平书院是一所园林式的书院,是读书与休闲相依的场所,不仅有殿、祠、堂、斋,还有亭、台、楼、阁及小桥流水、莲池、石洞、仪门等。明代徐海在《延平书院记》中说,郡守陈宓,仰慕先生道德文章,温和纯粹,仿白鹿洞规,大殿有雕塑的孔子圣像,两庑有从祀孔子的贤儒画像。祠堂有四贤画像。临溪(闽江)有门,门内有桥曰“风雩”,接两山跨莲池,池上有亭曰“濯缨”,殿阶之南,有道南堂,左右列“诚明”“忠恕”“中和”“敬义”四斋。东有光风霁月亭,堂后有阁曰“尊经”。尊经阁之南有楼曰“横翠”,当时四方贤士会讲于斯。明倪俊在《风雩桥记》中说:“桥下叠以石,上构以木,有梁穹然,有亭翼然,可游可息,可登可眺,环以竹树,因旧制也。”陈锡的风雩桥诗曰:“瞻拜遗容访遗迹,风雩桥上不胜情。”在尊经阁之南的横翠楼,周孟中诗曰:“千古清风江上楼,九峰紫翠满楼头,道南师友真三杰,人物乾坤第一流。”书院周围尚有“九峰月朗”“三寺云深”“猿洞秋风”“龙津春浪”等延平风光名胜。

元末,延平书院毁于寇;明知府俞廷芳重建,明正统年间又毁于寇;明景泰间重建,崇祯七年又毁。清光绪七年,巡道朱明亮、知府张国正重建。民国三年,建安道尹晋江人蔡凤初重建。至民国末,八百年的学府名存实无,乡绅施开治感叹诗曰:“萋萋蔓草一荒邱,莫说当年庭院幽。可惜吾生生独晚,山川文物两悠悠。”新中国成立后,建南福铁路时拆毁书院仪门残墙,后因建市动物园之需,延平书院尽毁无存。(文/刘光舟)

更多>>延平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地址:南平市延平区滨江中路461号
办公电话:0599-8807868   E-mail:ypqxcb@163.com  闽ICP备12013949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0901号
延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8838603   举报邮箱:ypxw6161267@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