盏中乾坤 ▏闽瓷遗珍茶洋窑
2025-07-01 09:28:34 作者: 来源:美丽延平 责任编辑:肖练冰
|
茶洋窑遗址位于太平镇葫芦山村的茶洋自然村,生产瓷器始于商周,宋元时期成为福建重要的民间外销瓷窑场。瓷器制作技艺吸收了周邻窑业技术风格,以青釉、青白釉、黑釉、褐彩、绿釉的生活器皿、茶具等传世,散发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宋代茶洋窑烧制的黑釉深腹茶碗在日本被称为“灰被天目”,奉为国宝。2022年1月,“茶洋窑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云飞出山,怒劈苍峡裂。幽谷湿晴云,绝壁洒飞雪”。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于至元二年(1336)春,南行入闽赴任福州,途经延平路题诗《茶洋驿》,诗题中提及到茶洋这一地名,不仅是古代“福延大道”沿线一个重要驿站,而且还是福建地区著名民间窑场——茶洋窑的创烧地。 茶洋窑创烧年代不详,据考证兴盛于北宋中期,至少已超过八百年的历史,南宋、元时期规模最大,其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顺着闽江入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国外。茶洋窑吸收并融合了龙泉窑、景德镇、建窑、磁州窑和吉州窑等窑系技术成分,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陶土特点的烧制方法,形成了包容开放的窑口风格。 茶洋窑的产品以青釉、黑釉为主,兼烧青白釉、绿釉等等,黑釉仿建盏,又有自己的特点。碗以浅腹者多,深腹碗以腹与圈足间切成平面直角的“平肩”为特征。另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黑釉盏,口沿施白釉,称白覆轮,较为少见。器型较为多样,以碗、盏为主,其它有杯、盘、碟、洗、壶、罐、炉、钵、盒、水注等。器胎因含铁量较低,多呈灰色或灰白色,少量呈灰黑色,施釉不及底,多外壁釉层较厚,质感没有建窑的厚重,因而更显得玲珑雅致。 茶洋古窑所产瓷器虽出自民间窑场,却拥有不同凡响的“身价“,尤其被称为“灰被天目”的茶碗,在日本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在日本国传世黑釉瓷器中,“灰被天目”茶碗一直受人喜爱而珍藏,其胎呈灰色或灰白色,胎质坚硬粗糙,挂上下两重釉,下部黄白色薄釉,上部为褐色或黑褐色釉。釉的色彩格调富于变化,釉面灰黑相间,表面浮现金色或银色光泽。如日本永青文库收藏的一件中型束口碗,胎呈灰白色,施黑褐色薄釉,外型腹下部泛黄色薄釉,腹与足底交接处切削成直角台面,台面下还有一层短的切削痕迹。这些风格均与茶洋窑平肩式束口碗形制特征相同,应该属于茶洋窑的外销瓷器。 这种结论是有一定依据的。福建省博物馆《南平茶洋窑1995—1996年发掘简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茶洋窑安后山窑址发现的黑釉深腹茶碗,其造型是仿建盏的作品,但其基本形态、釉色,一部分碗和胎质等,均与日本称为‘灰被天目’的茶碗相同,‘灰被天目’在日本茶道具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著名的日本‘濑户烧’黑釉茶碗,主要仿自‘灰被天目’。长期以来,中日双方的研究者们一直未找到其产地和窑口。茶洋窑的发现,破解了中日陶瓷交流史、日本茶道史上的一桩悬案。” 可见,茶洋窑制作技艺对日本黑釉器的烧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茶洋窑作为福建陶瓷界的一件瑰宝,不仅展示了福建陶瓷历史的悠久,折射了华夏千年瓷器文化的魅力,还见证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茶洋窑瓷器受人喜爱,因此其制瓷技艺随之而名声远播。只不过,茶洋窑从清代逐渐落寞,后一度中断烧制。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茶洋窑再次跃入人们的视野。当年,福建省文物普查工作队在田野考察时,发现了茶洋古窑址。茶洋古窑址以大岭山为中心,暴露在野外的有十几个窑址,有完整碗碟,五颜六色的碎片,最长的一片遗址残存长度约20米。其中一个小山包堆满了碎片,估计是不合格产品丢弃处。 陶瓷研究专家据此推断,延平陶瓷业始于商周,至宋代形成规模。茶洋窑业者大多聚集在太平茶洋、夏道安济一带。茶洋古窑址从宋至元都有烧制,经考古家发掘清理,认为窑炉相互间有叠压、打破的关系,反映出当时代代相因、连年烧窑的盛况。茶洋窑紧靠闽江,水路极其发达。据《南平县志》记载,宋代在茶洋窑附近设有金砂驿,元代改为茶洋驿,便利的交通条件是茶洋窑产品远销海内外的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茶洋窑的部分产品与连江定海水下沉船出水、日本镰仓时代部分遗址出土的一些器物相似。茶洋窑曾经一度停烧,但茶洋盏的烧制技艺却没有被割断。 有人认为,茶洋窑瓷器以黑釉为主,这与北宋盛行斗茶风有关,据史书记载,宋人斗茶品茶专尚兔毫盏。宋徽宗说过:“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北宋蔡襄赞道:“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中也盛赞兔毫:“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茶洋盏和建盏一样,兔毫碗里外施釉,乌黑如漆,底部露胎,釉中夹有自然形成的丝状纹,“兔毫”又分为“金兔毛”和“银兔毛”两种。“金兔毛”是在器中布满褐黄色筋脉状花纹,“银兔毛”是釉面上呈银灰色的筋道。这种盏坯较厚,“烩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盛茶水不变色味”。的确如此,笔者曾将茶水注入碗中,“兔毛”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丝丝毫毫,历历在目,煞是好看。取今碗注茶与之相比,放置数日,不可同日而语。据传,茶洋还有“封侯碗”,相传是在黑釉器内现出活灵活现的褐色或白色的猴子蟠桃图,取封侯晋爵之意。传说茶洋有人献盏被封官,可以推测茶洋窑产品曾受到当时朝廷的青睐。 唐代著名文学家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赞美越窑的青瓷,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泉青瓷光亮莹润,器具极佳。茶洋青瓷釉薄色淡的呈影青色,釉厚色浓的呈灰绿色,釉层有冰裂,但碎块开片较小,细如鱼鳞,美观如玉。特别发现一块淡青色、冰裂篾纹、夹杂金兔毫的残片,施釉肥厚,色泽对比协调,通体莹润如玉,应是上乘之作,可惜无法找到一个完整的盏碟。 有时,历史会在不经意间打了一个“盹”,在推陈出新的文化链条上出现脱节而产生迷茫。同样,茶洋窑精湛的制作技艺传承也一度陷入窘境,亟待有人破局。所幸的是,让茶洋窑重焕光彩,如今已成为延平工匠们共同追求的梦想与荣光。 自20世纪80年代始,一批又一批延平制瓷人开始重点研究茶洋古瓷的器形、胎釉、花纹,以及烧造形式等,力求恢复茶洋窑的古法烧制工艺。时至今日,茶洋窑仍沿用古法柴烧,温度从高到低全凭匠人经验和眼力。1982年12月,茶洋窑列入第二批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经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准,省考古专家对茶洋古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历经两年时间,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窑具等文物。在多方共同努力推动下,2020年11月,茶洋窑遗址被列为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月,“茶洋窑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延平区传统的茶洋窑有29家,已在太平、夏道、大横等乡镇建立了茶洋窑龙窑柴烧基地。延平区现有茶洋窑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59名,其中省级1名、市级19名、区级39名,守护和推进茶洋窑制作技艺的队伍正不断壮大。 张建忠,南平市水木茶洋建盏文化研究所所长,南平市第一届民间工艺美术名艺人,省级茶洋窑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建忠自幼受家传茶洋窑文化熏陶影响,悟性极高的他对制陶手工技艺铭记于心,但父亲张水兴深知干这行的辛苦,不愿让儿子继承父业……几经周折,隐藏在张建忠心中的制作发展茶洋窑盏的梦想从未熄灭。2006年他就开始致力于建窑和茶洋窑文化与传统制作技艺的研究。2011年6月,茶洋窑传统器型——“浅腹平口盏”烧制成功;2017年11月13日,南平市水木茶洋建盏文化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水木茶洋系列建盏作品投放市场以来,即受到了广大收藏爱好者的认可与好评,应邀参加各种大型展会并屡获大奖。 每次站在茶洋窑烧制的成品展示厨前,我总在思索:纯美的最高表现应当是本真。当初,那一件件凝聚着工匠们聪明智慧的泥胎被送进熊熊燃烧的窑炉时,谁能想象到它们当中能产出几件流芳百世的艺术杰作呢?然而,瓷器和绘画、雕刻一样,无论尘埃如何掩盖了它们本来的面目,令它们失去原始色泽,但它们渗透进人类优秀品质及高雅情趣而表现出来的纯美,却越来越彰显出它们的艺术价值。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让我们共同祝愿茶洋窑烧制工艺传承行稳致远!(文 胡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