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还是“里子”?延平城市更新行动有答案!
2025-08-11 09:33:39 作者: 来源:美丽延平 责任编辑:肖练冰
|
“早年的改造,只是刷刷立面、做做门头、小修小补,结果下大雨污水反而倒灌进来。”胜利街居民杨阿姨看着家门口热火朝天的工地,话语里满是期待,“看到现在的污水改造动真格,心里很高兴,为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点赞!” 盛夏的延平街头,在鼓楼街、胜利街的污水管网治理施工现场,工人操作着挖掘机精准掘沟,遵循着“开挖一段、铺设一段、回填一段”的“微创”作业原则抢工期、赶进度,一派繁忙的景象里,藏着市区一体改善民生、守护生态的坚定决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延平民生事业发展,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延平“四下基层”,指导推动城乡污水处理,保护闽江“母亲河”,巩固全域Ⅱ类水目标。除了常态化的资金拨付支持外,市里还在有限的财力里专门安排每年2000万的专项基金,用于解决延平区财力困难、项目配套不够的难题。延平区倍加珍惜、积极作为,按照市里的思路常态化开展好“城市体检”,结合“吃茶话事”“微心愿”征集等,制定了“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先民生后提升”的原则,高效推进城乡污水管网改造。2024、2025年连续两年争取到省级污水改造专项补助共计4000万元,金额全市最多。截至今年6月,23个超标入河排水口已整改到位21个,城区污水厂进水BOD浓度和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已分别从2020年的55.64mg/L提升至105.71mg/L,29.71%提升至71.8%。 地下污水管网作为城市“静脉”,是关系着民生福祉的“里子”工程。随着城市发展提速,多年的老旧污水管网渐显“疲态”,“跑冒滴漏”造成污水外溢、异味扰民和内涝风险,还严重影响区域水环境质量。为破解这一难题,延平区启动针对性升级改造,在城区共12个片区规划铺设总长约60公里的新管网,新建5座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同步推进旧管修复、泵站改造,为城市功能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扫清障碍。 “老城区地下管线像蜘蛛网般复杂,以前都是哪里堵了才紧急抢修那一块,这次我们经过了系统排查才着手施工,从根源处打通各个堵点。”中国市政中南院施工负责人介绍,施工团队先用CCTV检测与错混接排查技术“透视”地下管线,施工前联合各管线单位现场确权,遇到管线交叉点便改用人工开挖,小心翼翼避开每一处“毛细血管”,确保施工零失误。这份精细,正是延平对城市负责、对群众负责的生动注脚。 “老城区地下管线像蜘蛛网般复杂,以前都是哪里堵了才紧急抢修那一点位,这次我们通过‘体检’,对城区雨、污水管网进行了全面排查,把病灶找准,从根源上解决堵点问题。”中国市政中南院施工负责人介绍,施工团队用探伤检测与错混接排查技术“透视”地下管线,形成一张系统、精准的“施工图”。施工前,联合各管线单位现场确权,遇到管线交叉点便改用人工开挖,小心翼翼避开每一处“毛细血管”,确保施工零失误。这份“绣花功夫”的精细,正是延平对城市负责、对群众负责的生动诠释。 “暑期是施工黄金期,我们区分轻重缓急,特意制定了学校周边‘抢攻’计划!”区公用事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城区13处学校路段、2处学生密集小区被纳入优先施工清单,鼓楼街、胜利街路段共设计管线1208米,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一。施工团队采用分段施工、错峰作业模式,联合交警部门通过智慧交通平台实时疏导车流,全力减少对群众出行的影响,确保开学前恢复路面畅通。 要“面子”,更要“里子”!污水管网的升级改造织密生态保护网、筑牢民生幸福线,深埋地下却能触及老百姓的心里。当下,市、区两级党员干部正全力推动城乡建设品质提升,让群众在清澈与整洁中触摸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力度与温度……(图/文 李海玥 游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