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土慈善助力乡村振兴
2020-12-18 09:46:3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乡土慈善是指在乡村特定地域范围内,以血缘、地缘、神缘等为情感纽带,依托家族、宗族、村社、信仰团体等民间组织而展开的施善救济行为。它根植于传统农耕社会,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并提出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乡土慈善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福建素有乐善好施之传统,慈善除了发挥救济和保障的作用,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社会资本和治理资源,对福建乡土日常生活秩序蕴藏着多种功能。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战略背景下,有必要深挖乡土慈善的内在价值,进而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作用。 首先,乡土慈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乡村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有三种文化在慈善运作中尤其突出,它们既是慈善动员的要素,也推动了慈善文化在实践中传承。一是孝养文化。孝老、养老、善老在整个慈善中占有很大比重,有的慈善会专门设置敬老基金,有的把养老慈善作为主体内容,开展老年人帮扶、聚餐、发放福利金、改善老年设施等多种项目。一些经济条件好的乡村还将慈善资金用于开办老人食堂、乡村敬老院等,是地方社区互助养老的有益探索。二是报恩文化。“报恩”是乡村慈善会的普遍动员要素,通过它能够有效发动村民的参与。三是信仰文化。乡村信仰文化融合了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和地方神灵信仰等,其中蕴含许多与慈善有关的信仰观念,如慈航普渡、善恶报应、积德行善等。许多慈善活动依托祠堂、庙宇等信仰空间来开展,借助这些公共文化空间背后的信仰力量,强化人们的血缘、地缘和神缘认同,以此激发人们的慈善参与热情。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