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议案建议及办理进展
2021-01-22 15:35:30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助力疫情防控攻关 【背景】根据2016年世贸组织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感染性疾病已经超过肿瘤和脑卒中成为造成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因素。临床不明原因病原诊断困难是感染性疾病死亡率高、持续上升的原因之一。传统的病原培养和分子诊断手段检测周期长,不能快速、有效地对病原进行鉴定,不仅给我国临床医生造成诊断难题,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通过二代基因方法,进行血流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阳性率可以提高3~4倍,并且报告时间最快可达24小时,对比传统的培养诊断具有显著的优势。疫情前期,我省患者只能将样本寄出,在外省的基因公司进行检测,无法满足临床对于危重症患者诊断时间的要求。 【建议】李国平等4位代表提出《关于建立我省不明原因重症感染诊断创新实验室的建议》,建议借助我省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和省内具有二代基因测序病原感染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等良好的医学资源,成立福建省不明原因重症感染诊断创新实验室,立足于解决我省危重症感染的问题,造福百姓民生。 【进展】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后,我省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有力措施,部署开展疫情防控和重点科研攻关,成立由15位专家组成的科研攻关专家咨询组,建立省市县三级科技系统统筹协调制度,第一时间启动实施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1+N”计划,立项支持1个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科技重大专项和12个应急科研攻关引导性项目。加速研发疫苗检测试剂,厦门大学“新型冠状病毒候选疫苗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项目研发的减毒载体疫苗株列入国家应急专项项目,为全国疫苗应急研发5条技术路线之一。该团队联合研发的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获准上市,已向韩国、捷克、瑞典等36个国家和地区供应检测试剂。 强化政策引导,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 【背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市场环境,为更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应只满足于产能调整、技术改进等较基础领域,更应当着眼长远,对标世界先进技术前沿,向“工业智能”方向纵深发展。 【建议】林建肯代表提出《关于推动传统工业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的建议》,建议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推动产业升级优化,提高行业效率、效益。推进“上云上平台”工作,促进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条,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企业“智能制造”项目建设,促进“产学研”良性循环。 【进展】我省高度重视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深化两化融合,大力实施智能制造,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不断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出台《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九条措施的通知》《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意见》《新一轮促进工业和信息化龙头企业改造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对深化两化融合作出具体部署,对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的企业,省级财政给予50万元奖励。目前通过贯标评定企业数2060家,居全国第2位。实施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建立两化融合项目库,2020年省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585项,总投资739亿元。二是制定《福建省加快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行动计划(2018—2020)》及实施方案,采取“企业出一点、服务商让一点、财政贴一点”方式,从上云工业企业和云服务商两端支持企业上云用云,省级财政共安排231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上云。2020年全省企业上云数超过4.3万家。加强对接交流,建立工业互联网资源库,举办全省工业互联网推进暨企业上云对接会、工业互联网自主发展之路论坛、工信讲坛、企业上云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组织推荐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实施工业互联网“十百千万”工程,评选培育9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34家应用标杆企业和10个APP典型应用案例,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上云标杆。三是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全省列入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5个,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23个,认定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69家,省级智能制造样板工厂(车间)23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5个,在机械、电子、冶金、纺织等重点行业实施“机器换工”6万多台套。出台《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和扶持实施细则》,对属于国内首台(套)和省内首台(套)的分别予以一定补助,共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共180台(套),价值超百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