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说蛇——兼谈樟湖闽蛇崇俗
2025-03-21 10:28:24 作者: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
有人说:十二生肖不收无名之辈。作为爬行动物的唯一代表,蛇凭借什么样的本领和资质跻身排名榜呢?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对蛇天生恐惧的大有人在,对蛇充满厌恶甚至敌意的也不在少数。有人揶揄过蛇类蜿蜒爬行、口吐红信子的神秘丑态,有人嘲讽过古人画蛇添足的多此一举,有人谩骂过蛇对农夫“啃”上一口的忘恩负义,有人讥笑过虚拟游戏世界中“贪吃蛇”的触碰死亡,有人抨击过冷兵器时代的丈八蛇矛的无情杀伐……加之民间文学的渲染、影视作品的引导、文人诗歌的推波助澜,诸如《白蛇传》《葫芦娃》《蜀道难》等文艺作品,让蛇纵有百口也难辨真假,只好落下“妖精”的口实,忍受着“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千夫所指。 在距今1.6亿年前的恐龙时代,蛇类就生活在地球之上,其资格与寿龄完全碾压过人类。其实,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远古人类与蛇相处并不是相遇相杀,而是相亲相爱。据考古发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发掘出蛇的化石,专家们推测远古人类居住在洞穴并使用了火,那些残羹冷炙遭来鼠辈夺食又引来蛇类“访客”,远古人类为了灭鼠而善意地接纳蛇类,并将它们视作“宠物”。 蛇有着极强的繁育生殖能力,其数量远超过人类。可是,当蛇泛滥成灾时,它们难免会冒犯人类而“嘬”上一口。“蛇”在古文字中写成“它”,村民们见面时常用“无它乎”来打招呼,那意思是“你没被蛇咬了吧”,充满着对蛇(它)的忌惮,这种情形类似于今人开口问好“吃了吗”。 不过,正是由于蛇的繁育能力,点燃了远古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家熟知,伏羲与女娲是华夏人文始祖,他们就是以蛇身人首的形象展示于世。今人从“伏羲女娲图”中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蛇身交集缠绕一起,正像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隐藏着生物遗传基因的密码。或许,远古人类基于对蛇的生育崇拜,才有了南方百越民族的图腾崇拜。女娲造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这神话故事也直接影响到后代的诗歌创作,《诗经·小雅》诗云:“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吉梦熊罴,生男征兆,梦见虺蛇,生女祥瑞,反映了古人神秘的生育观念。 龙族也好,蛇种也罢。远古神话喜欢用蛇(龙)来为神话人物塑形,或人首蛇身,或双手操蛇,诸如怒触不周天的共工、“开眼为昼、闭眼为夜”的烛龙,还有黄帝轩辕氏的族人,正如《列子·黄帝》所说:夏后氏“蛇身人面”。《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的夸父“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夸父双手操蛇与太阳赛跑,最终在路上渴死。《列子》记载愚公移山故事,也不忘安排上“操蛇之神”搬去大山的情节,依靠超自然神力来完成愚公的心愿。 不仅华夏民族崇蛇,纵观世界各地信仰蛇的民族也很多。澳大利亚土著民族信仰彩虹蛇,他们相信是彩虹蛇创造了土地;中美洲玛雅人信仰羽蛇神,建造金字塔祭祀他们心目中太阳之神、天空之神和农业之神,祈求农业丰收。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人都喜欢“盘蛇”,古埃及神话中的阿佩普是黑暗之神,其形象就是大蛇;古印度神话传说有十大蛇神,婆苏吉是蛇神之一,据说他的地位仅次于千蛇之王舍沙;古希腊神话传说的蛇神是美杜莎,她的头发上长有毒蛇。 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互鉴,古代哲人的智慧碰撞,一旦聚焦于蛇,便出现很有趣的现象。世界各地都不约而同地出现“衔尾蛇”图案或传说,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石棺上出现蛇头吞尾的图案,象征着死亡与重生。而古希腊科学家柏拉图,认为衔尾蛇是超越宇宙生死的生物,象征着宇宙万物的无限循环。当然华夏文明中也不乏这方面的表述,如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有人认为龙(蛇)猪构成图案,内圆外环,表达阴阳二气循环,暗合天地转换之道,则万物生生不息。凡此种种,这也许为央视春晚主题词“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创作带来了灵感。 中世纪欧洲盛行炼金术,其化学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衔尾蛇”,提供给炼金术士们将贱金属转变为贵金属的目标任务,周而复始,循环利用,后来才发现此路不通。十九世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因受梦启发,利用“衔尾蛇”完成了苯分子结构的分析,得出苯是交替单双键的环状分子的结论,成为世界化学史的经典佳话。 蛇,到底是毒,还是药呢?有人统计,地球上蛇达4000多种,其中毒蛇占20%,约800种。据说,尖吻蝮蛇(俗称五步蛇)奇毒无比,其毒液足够杀死十几个成年人。然而,蛇毒可以用来止血、镇痛、抗凝,提炼后可以防治高血压、心绞痛、脑血栓等病症。《山海经》《水经注》以及《本草纲目》都记载毒蛇的药用价值,为人类远离病痛贡献了药理偏方。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捕蛇者说》,描述了由异蛇入药而引出永州人冒死捕蛇的异事,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蛇与医学界真正结缘还在于20世纪40年代末,1948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成立,其标志则来源于古希腊医学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盘旋灵蛇的权杖。如今,每当印有该标志的救护车出发时,不管你喜不喜欢蛇类,都要为“蛇宝”们去完成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而点赞叫好。 岁逢蛇年,巳巳如意。福建东南电视台拍摄制作“寻巳记”节目,让樟湖坂崇蛇俗首次登上福建的春晚。樟湖坂,历来有仙都龙窟之称,这里是福建动物神灵信仰传承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尤其以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闽蛇崇俗最为奇特和闻名。在闽江流域文化圈中,樟湖坂仍保留有一座比较完整的蛇王庙,并以蛇王庙为轴心,每年正月元宵期间和农历七月初七都要举办游蛇灯、赛蛇神民俗活动,樟湖坂定期举办春秋两季祭祀蛇神的民俗活动,构成比较完整的民俗文化体系。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远古时期,福建属于南方百越民族的支系——东南越,是以蛇为图腾的民族。“闽”即是门内之虫,是与闽越人朝夕相处的“家蛇”,只不过这种图腾崇拜,后来与中原文化、闽江流域俗神信仰互相融合,呈现出渐变性、包容性和功利性的民间文化特征,人类学家们在探究“闽”源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樟湖坂这块神奇的土地。 鲁迅先生在《民族的脊梁》一文中说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本来就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而樟湖坂以独树一帜的闽蛇崇俗,为华夏也为世界增添了一道奇特的民俗文化景观,希望它传承不辍、行稳致远。(胡凤俤) |